豬事不順:非洲豬瘟、土豬告急、養豬陷阱
青岩
2019年,豬年豬事諸多不順。非洲豬瘟肆虐,土豬品種告急,而豬農被套住了。
中國農業農村部公佈,自2018年8月中國首次發現非洲豬瘟以來,截至2018年11月22日,全國有20個省份47個市(區、盟)發生73起家豬疫情、1起野豬疫情,累計撲殺生豬60萬頭。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副主任黃保續指出,2018年之前,中國一直沒有非洲豬瘟。分子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傳入中國的非洲豬瘟病毒屬基因Ⅱ型,與格魯吉亞、俄羅斯、波蘭公佈的毒株全基因組序列同源性為99.95%左右。
當前中國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形勢仍然十分嚴峻。2019年1月2日,農業農村部通報,國內迄今最大一起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在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雙興鎮的黑龍江亞歐牧業有限公司,疫情暴發已有一個月以上。工商資料顯示,亞歐牧業是明水縣最大規模的生豬養殖企業。該養殖場存欄生豬約73000頭、發病4686頭、死亡3766頭。
屋漏偏逢連夜雨,土豬品種越來越稀少。2016年,農業部發佈《全國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和利⽤“⼗三五”規劃》資料顯⽰,中國“⼟豬”⼀共有90個地⽅品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品種42個,省級保護品種32個,其他品種15個。情況最危急的時候,四川當地的成華豬,“只剩下五六⼗頭”,比⼤熊貓都稀少。從1980年到2000年,⼴東⼤花⽩豬的⺟豬數量從1.3萬頭下降⾄⼏百頭。⾦華豬(兩頭烏)的⺟豬數量從1980年近25萬頭降⾄2007年的1萬多頭。有的地⽅豬種,甚⾄“已找不到公豬”。巴⻢香豬、江⼝蘿⼘豬、官莊花豬等豬種曾經陷入瀕危狀態。定縣左旭瘟豬、龍游烏豬和窄勒⿊豬等已經滅絕。2008年第二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顯示,中國特有的88種地方豬種裡,就有85%左右地方豬種的存欄數量急劇下降,其中31個品種處於瀕危狀態和瀕臨滅絕。在這次為期五年的調查中,有橫涇豬等8個地方豬種未發現,項城豬等4個品種已滅絕。
追溯歷史,1990年代,進口豬入侵,與此同時,中國地方豬消亡。在短短十餘年之間,來自英國的大約克夏豬、來自丹麥的長白豬、來自美國的杜洛克豬(簡稱杜長大),以及它們的二元雜交、三元雜交後代,幾乎佔據了中國所有的生豬市場。超短的生長週期、瘦肉率高達65%以上,沒有養殖戶再願意養中國的地方土豬了。“壹號土豬”曾經做了一個調查,1994年之前,中國土豬約占90%市場份額,而在此之後被大型商品豬擠壓,2007年,中國土豬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陳清明在一次採訪中曾痛心疾首地呼籲道:“同所有物種滅絕一樣,同樣是一場生態災難。”
其實,豬種的滅絕也與養豬規模化相關。養殖者投入和研發更加催長的飼料,不停的刷新商品豬的出欄記錄,最短4個月。生長時間雖然越來越短,但投入的飼料似乎有增無減。據統計,2017年中國飼料產量達到28465.5萬噸,其中,豬飼料產量為9551萬噸;如果以2017年6.88億頭的生豬出欄量計算,平均每頭豬需合成飼料139公斤。一頭標準的商品豬,出欄體重約110公斤,時間嚴格控制在180天內,這期間會吃掉139公斤合成飼料,數十車的泔水,大量的青飼料。人類在動物的飼料中,添加大量激素、豬血、豬骨,甚至有報導稱添加安眠藥、鎮靜劑等藥物。
人類對自己犯的錯誤十分善忘。人類曾經瘋狂地往牛飼料裡添加動物屍體,終於集中爆發席捲全球的“瘋牛病”,感染的人會在一年內痛苦地死亡,尚無有效藥物治療。人類曾經大量捕吃野生動物,以致2003年爆發“SARS病毒”,近萬人感染,數百人喪生。養殖的雞越來越多,禽流感終於從禽類傳播給了人類,從H1N1到H7N9,而且目前都沒有針對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苗。
張振武和劉志華批評,中國生豬業以規模化為目標導向,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會製造衍生出許多結構性問題,是難以持續發展的。中國傳統生豬生產方式已經得到徹底改造,規模化養豬比例已達到60%,與美國主導的規模化養豬體系模式已經接軌。生豬品種以“大白×長白×杜洛克”洋三元為主,採用“玉米+豆粕+添加劑”飼料配方標準。隨著規模化養豬比例的提高,在飼養品種上對“洋三元”的依賴將會增強,對商品飼料的依賴亦會增強。商品飼料以玉米和豆粕作為主體原料,蛋白質原料高度依賴豆粕。豆粕是以大豆為原料生產出來的,中國大豆70%從美國進口。這樣,中國生豬生產在實現了規模化之後,對進口大豆產生的依賴將更加強烈。當前,為擺脫對美國進口大豆的依賴,正在推行用花生油等替代豆油。如果在養豬業上推行規模化,即使在食用油上實現了替代,還會由於規模化養豬方式被美國豆粕套住無法擺脫,仍需源源不斷地大量進口美國大豆。
換言之,養豬業實現了規模化之日,就是生豬價格調控權喪失之時。因為,飼料主原料大豆(粕)的定價權由國際期貨市場投機資本炒作來決定。如果飼料主原料的價格控制不了,那麼,生豬飼養成本就無法控制,位於下游的豬肉產品的價格就無法控制。因此,針對國際化風險,必須及時放棄“規模化”導向,儘快擺脫“規模化”陷阱。
張振武和劉志華建議,調整養豬業組織體系,實行“農戶、農合、農協”三位一體的組織結構。在微觀層面,以小型規模化農戶為微觀經營主體。在農戶中推行種養結合迴圈農業生產方式,農戶用農家肥替代部分化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在自家土地上種植青、精、粗飼料,減少對玉米、大豆(粕)的依賴。能夠化解國際因素造成的原料價格波動市場風險,降低種糧養畜生產成本。
資料來源:
(1) <洋豬入侵中國30年:正在爆發一場生態災難,種土豬已瀕臨滅絕!>,2018年12月3日,微信公眾號“原鄉味覺”。
(2) 張振武,劉志華,<我國養豬業要調結構更要轉變發展方式>,《養豬》2010,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