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二十周年  香港被一面倒地抨击

涓滴


 

只过十七年 情况便大变

再过半个月,香港回归就满20年了。基本法总则第二条列明︰香港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第五条规定︰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但在这20年内,香港走向高度自治之路是崎岖曲折,波涛汹涌的。10年前许诺的2017年可实行双普选,但今天仍没有落实,而且遥远无期。

而相反的,国务院在香港回归17年,却发布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强调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及监督权,从而把基本法和《联合声明》所规定的中央人民政府只在港设立机构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和管理香港防务的权力极多地扩大,把香港由明文规定享有的权力大大地削减了。(对于该白皮书,军行曾有一文加以评论,刊于《十月评论》总236期)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嗣后也公开宣称,中央拥有全面管治权,亦即收回基本法列明香港获中央授权享有的管治权,肯定国务院上述白皮书的说法。

 

中宣部属下的《时事播报》谬论

中宣部直属事业单位出版的半年刊《时事播报》职教版,在最近发播了《香港回归二十年︰勿忘初心  方得始终》的专论,该专论宣称︰「香港回归以来,中央政府一直是香港最大支持者,至少体现在八方面︰一是政治上讲信用,严格执行回归时确定的“一国两制”方针,将香港作为政治特区。」可是,笔者上述的把香港特区原定应享有的许多权力和权利剥夺去了,这完全不是「政治上守信用」的行为,而是不守信用的暴露。这也是「不守初心  不得始终」的自我谴责。

专论又一面倒地把香港描写成毫无是处,一文不值,只靠内地支持、「恩赐」,例如说「五是旅游上全民支持,中央政府一直大力鼓励内地居民到香港去旅游,而去香港旅游的最主要项目就是购物。」

不错,内地同胞到香港旅游,和港人到内地旅游,都是相互得益,互惠互利的好事。而许多内地同胞港游重要目的之一是购物,则是因为港货价廉物美质佳,而「国货」则远比不上。

多年前曾因许多人来港是为了购物,汹涌前来抢购港货,导致当局要限制每人来港次数。

专论又称︰「七是在民生上优先照顾,香港几乎没有农业,基本民生需求依赖内地,包括食品、水、电、气的供应。」实际上,这也是互惠互利的商业性供应,不是免费赠送、施舍,尽管价格较外国的来货低廉及供应多,但是,例如香港每年购买东江水,仍要支付高达数十亿元的水费代价的。

据民主党司库袁海文先生在69日《明报》《观点》发表的文章指出,今日香港政府需向粤海投资每年缴付数十亿元作供水()2017年度的协议金额己上升至近48亿元,占粤海投资近半的总收入。

 

学者的中肯批驳

浸会大学新闻系高级讲师吕秉权先生,在《明报》426日发表了《回归廿周年  中宣部帮倒忙?》一文,对该专论作了评析,质疑该专论是否恰如其份地反映香港的情况,为何对香港的国际地位和良好的司法制度只字不提?吕先生文章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一直对内地投入大量资金、人才,对土地拍卖、金融监管制度、与国际接轨和司法改革更是功不可没。」

「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资料︰『香港是内地最大的直接外来投资来源地。截至2016年底,内地已经审批的外来投资项目中,44.7%和香港有关。来自香港的实际使用金额累计达9137亿美元, 占全国总额51.8%。香港也是内地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地点。中国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5年,内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资累计达6569亿美元,占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9.8%。』

2016年,香港是内地第二大交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内地海关统计数字显示,2016年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总额达3046亿美元。其中,内地对香港的出口货值达2877亿美元,令香港成为内地第二大出口市场。香港对国家这些贡献,在纪念回归廿周年之际又岂可一笔勾销?」

吕先生跟着更引出如下一文以作比较:「10年前,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辖下的《中国经济周刊》曾有一篇《学习香港好榜样》的文章,一连提出香港8个优点供内地学习,以造福内地百姓。这种文章恐怕今天在内地已成绝响和禁忌。」

「文章结尾还说,香港值得内地学习的事情,远远不止8条,寄语在香港回归廿周年之时,内地媒体可以做这样的选题—─『香港回归N周年,带来内地社会N方面进步』。

「短短10年间,香港的优势俱往矣,变成港独临城、一无是处,只能依靠『圣上恩赐』。以往和一直以来的贡献怎么都烟消云散了?」

相差10年的评价竟如此不同,反证出中宣部的论述是颠倒黑白的。鉴于吕先生的评论非常中肯,有理有据,故值得笔者多加引证。

16/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