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首选举看机会主义的虚妄

大进

 

[编者按: 在特首选举前,泛民主派中出现了「原则派」与「务实派」,以下发表的是「原则派」论者在讨论香港政局中的有关阐述。]

 

三月的香港特首选举,对部分关心政治和追求民主的市民来说,是一场春梦。

三月廿四日傍晚,候选人曾俊华在中环搞造势大会。成千上万的支持者,挥舞闪亮的手提电话,跟站在双层巴士上的前财政司曾俊华呼应着,就像演唱会乐迷般,叫喊着支持口号,成为曾俊华选举工程的高潮,也许亦是他支持者的美梦,最甜美的一刻。曾俊华更宣称,希望赋予集会这地点 (中环) 新的意义。对追求民主的民众来说,真是颇堪玩味,百般滋味在心头。曾经令香港风云色变的「占中运动」,是否也要诠释新意义?

只不过是两年前,数十万市民在邻近的金钟,以及旺角和铜锣湾堵路,不惜以身试法要求真普选,包括普选特首。他们不少一直坚守,直至最后被警察清场。

「雨伞」之后,民主运动堕入沉郁的退潮。而特首选举这一役,似乎又反映出主流民主政党的局限:太依从「策略」考虑,缺乏持久抗争的意志。

在特首「竞选」期间,主流民主派一面倒支持曾俊华,这位来自建制的候选人。曾俊华在特区政府做财政司近十年,从没带来任何接近民间要求的措施;而他的竞选政纲,亦缺乏对民主进程作明确的承诺。只因为另一个主要对手,是梁振英路线的林郑月娥,主流的民主派便把林郑月娥看成是主要矛盾,她亦成为所谓「梁振英2.0版本」。曾俊华在精明公关技巧包装下,看来比较平易讨好,变成「没那么邪恶」──  lesser evil的选择。

再者,林郑月娥则被看成比梁振英更危险,因为她熟悉政府官僚运作,更能使出手段打击反对派 (选举前,政府公布西九建故宫博物馆分馆计划,绕过适当咨询,便是这个分析的例证),如果她当选便像是对民主派的重大打击末日。

当然这亦是主流民主派,似乎被「微妙」的政治形势所愚弄:「人民公敌」梁振英「出奇地」宣布不打算连任,来自内地资本的「成报」,近大半年来狠批本港左派、建制、中联办和国内张德江官僚系统,认为这个利益集团,是本港的社会矛盾和民怨的根源。而奇怪地这个阵营也没有作出反击,似乎印证明了内地的派系斗争,或可让本港民主派能从中挣取些本钱,甚或拉一派打一派。

本地主流的民主派像看到了一点点曙光:中央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估计中央习近平应是不满梁振英的施政,同时又容许曾俊华参选,应显示出中央可包容温和路线。主流的民主派就孤注一掷地支持曾俊华,而反对这做法的所谓「原则派」(包括较激进左翼和年青的自决派),则被看成离地,未能顺势而行。少数的「原则派」在主流民主派支持者眼中,是不体恤民情,民众要休养生息和厌倦抗争。

曾俊华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取得最广泛的支持,从泛民到建制、由商家到普罗百姓。主流民主派期盼的完美境况,便是中央「习核心」作为开明严君,了解香港市民不是跟他作对,只是有一撮小人从中作梗。这些小人遭清除后,百姓黎民接纳他认可的「贤吏」── 曾俊华,然后大家携手共建和谐社会。

越接近特首选举日,越显示出主流民主派上述的推论或期望,只是一厢情愿、是一个错判。中央在竞选后期,已公开指示建制派,要全力支持林郑月娥,而最终这亦成为历史。

其实2014年人大的「8.31决定」和「一国两制白皮书」,已是先例。特首选举只是又一次清楚告诉香港人,香港和中央并不存在互相尊重的理性关系,中央只会强势执行自己的旨意,而且对港人的意见,越来越听不入耳。

特首选举尘埃落定后,社会上浮现了所谓「和解论」。在林郑月娥于选举胜出后第二天,现届政府开始大规模检控占中参与者。主流民主派领导人物可能真的出于好意,提出和解建议,希望新一届政府上场后,特赦被检控的占中人士,以修补社会撕裂。主流民主派有人提出多方面特赦:包括已被定罪的「七警」、涉嫌殴打市民的警司朱经纬、同时也特赦已被定罪的社工曾健昭。

不过这个提议备受质疑,建制派认为这个做法是干预司法制度,而被检控的曾健昭,亦不同意特赦,觉得这会变成政治交易,不能解决社会矛盾,最终倡议者亦承认思虑未周而撤回。

稍后,候任特首林郑月娥约见各政团,包括主流民主政党。会面没有达成甚么共识,虽然只是各自表述,但大家称气氛良好。其后林郑月娥和曾俊华亦出席了公民党的周年晚宴,大家亦言笑晏晏。有些传媒更形容为「破冰」之举。公民党的解说是,以一个仍参与现实政治的政团,很难不与建制有接触,而林郑月娥仍未上任,对她的新班子,应予以疑中留情。之前对林郑月娥的批评和恐惧,似乎已一扫而空。

回顾这近几年来的的政治现实,反对派无疑是处于一个困局。客观上,「雨伞运动」的出现,是因为很多的政治、经济、社会矛盾到达一个爆发点,在既有的体制内不能解决。但就算是这样一个历史性的群众运动,也未能撼动了甚么。政治现实上,反对派现时面对一个庞大的敌人,实力对比绝对悬殊。反对派最后亦惟有走回既有的体制中去抗争。

不过,主要反对派的领导要反躬自问,有否看到自己的局限?「雨伞运动」后反对派曾宣称,在立法会的全面不合作。但这样的行动,从未真正出现过。再回溯远些,部分民主派所谓「又倾又砌」、「和理非非」的抗争策略,未能构成任何压力。一些民主派议员,更对激进派的「拉布」、捣乱议会行为保持距离。有时就算参与了,也不敢光明磊落地承认。他们很担心民众未能理解行动背后的意义。

「雨伞运动」其间出现了群众对领导的不信任,部分可能源自意气之争,但作为领导群众的政治团体,究竟又显示出有多大抗争意志?很多时候,主流的反对派似乎更着重「策略考虑」,这样是难以建立群众长远的向心力。若果领导立场飘忽,群众自然会反问,之前的斗争是「开玩笑」的吗?他们会问:如果「没那么邪恶」 lesser evil可以接受,那么「半桶水民主」lesser democracy 也理应可以在「策略」上、「阶段」上被接受?那么「雨伞运动」是否只是一场闹剧?早几年大家就应和和谐谐地,接受那阉割的政改方案。

目前,形势比人强和群众意志消沉,是不争的现实。但身为政党领导,必须要显示对理念的坚持,甚至有准备为理想而牺牲,并不应为短期得益而摇摆不定。运用谋略跟机会主义是不应混为一谈。价值原则的混乱,只会更难维系群众的心。

曾俊华落选后退休逍遥去,但香港民主路仍遥遥无期。一个建制的人物,又岂会是民主抗争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