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二十周年  香港被一面倒地抨擊

涓滴


 

只過十七年 情況便大變

再過半個月,香港回歸就滿20年了。基本法總則第二條列明︰香港實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第五條規定︰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但在這20年內,香港走向高度自治之路是崎嶇曲折,波濤洶湧的。10年前許諾的2017年可實行雙普選,但今天仍沒有落實,而且遙遠無期。

而相反的,國務院在香港回歸17年,卻發佈了《「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強調中央擁有對香港的全面管治權及監督權,從而把基本法和《聯合聲明》所規定的中央人民政府只在港設立機構負責處理外交事務和管理香港防務的權力極多地擴大,把香港由明文規定享有的權力大大地削減了。(對於該白皮書,軍行曾有一文加以評論,刊於《十月評論》總236期)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嗣後也公開宣稱,中央擁有全面管治權,亦即收回基本法列明香港獲中央授權享有的管治權,肯定國務院上述白皮書的說法。

 

中宣部屬下的《時事播報》謬論

中宣部直屬事業單位出版的半年刊《時事播報》職教版,在最近發播了《香港回歸二十年︰勿忘初心  方得始終》的專論,該專論宣稱︰「香港回歸以來,中央政府一直是香港最大支持者,至少體現在八方面︰一是政治上講信用,嚴格執行回歸時確定的“一國兩制”方針,將香港作為政治特區。」可是,筆者上述的把香港特區原定應享有的許多權力和權利剝奪去了,這完全不是「政治上守信用」的行為,而是不守信用的暴露。這也是「不守初心  不得始終」的自我譴責。

專論又一面倒地把香港描寫成毫無是處,一文不值,只靠內地支持、「恩賜」,例如說「五是旅遊上全民支持,中央政府一直大力鼓勵內地居民到香港去旅遊,而去香港旅遊的最主要項目就是購物。」

不錯,內地同胞到香港旅遊,和港人到內地旅遊,都是相互得益,互惠互利的好事。而許多內地同胞港遊重要目的之一是購物,則是因為港貨價廉物美質佳,而「國貨」則遠比不上。

多年前曾因許多人來港是為了購物,洶湧前來搶購港貨,導致當局要限制每人來港次數。

專論又稱︰「七是在民生上優先照顧,香港幾乎沒有農業,基本民生需求依賴內地,包括食品、水、電、氣的供應。」實際上,這也是互惠互利的商業性供應,不是免費贈送、施捨,儘管價格較外國的來貨低廉及供應多,但是,例如香港每年購買東江水,仍要支付高達數十億元的水費代價的。

據民主司庫袁海文先生在69日《明報》《觀點》發表的文章指出,今日香港政府需向粵海投資每年繳付數十億元作供水()2017年度的協議金額己上升至近48億元,佔粵海投資近半的總收入。

 

學者的中肯批駁

浸會大學新聞系高級講師呂秉權先生,在《明報》426日發表了《回歸廿周年  中宣部幫倒忙?》一文,對該專論作了評析,質疑該專論是否恰如其份地反映香港的情況,為何對香港的國際地位和良好的司法制度隻字不提?呂先生文章指出︰「改革開放以來,香港一直對內地投入大量資金、人才,對土地拍賣、金融監管制度、與國際接軌和司法改革更是功不可沒。」

「根據香港貿易發展局資料︰『香港是內地最大的直接外來投資來源地。截至2016年底,內地已經審批的外來投資專案中,44.7%和香港有關。來自香港的實際使用金額累計達9137億美元, 占全國總額51.8%。香港也是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的首要地點。中國統計數字顯示,截至2015年,內地在香港的直接投資累計達6569億美元,佔對外直接投資總額59.8%。』

2016年,香港是內地第二大交易夥伴,僅次於美國。內地海關統計數字顯示,2016年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雙邊貿易總額達3046億美元。其中,內地對香港的出口貨值達2877億美元,令香港成為內地第二大出口市場。香港對國家這些貢獻,在紀念回歸廿周年之際又豈可一筆勾銷?」

呂先生跟著更引出如下一文以作比較:「10年前,香港回歸1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轄下的《中國經濟週刊》曾有一篇《學習香港好榜樣》的文章,一連提出香港8個優點供內地學習,以造福內地百姓。這種文章恐怕今天在內地已成絕響和禁忌。」

「文章結尾還說,香港值得內地學習的事情,遠遠不止8條,寄語在香港回歸廿周年之時,內地媒體可以做這樣的選題—─『香港回歸N周年,帶來內地社會N方面進步』。

「短短10年間,香港的優勢俱往矣,變成港獨臨城、一無是處,只能依靠『聖上恩賜』。以往和一直以來的貢獻怎麼都煙消雲散了?」

相差10年的評價竟如此不同,反證出中宣部的論述是顛倒黑白的。鑒於呂先生的評論非常中肯,有理有據,故值得筆者多加引證。

16/6/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