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習近平主政都需要維穩

張開


 

 

          胡錦濤在中共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時,代表中委會作了題為《堅定不移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的報告,他把30年來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不斷要求資本主義各國承認中國是建成了全面市場經濟地位的國家;在國內則實行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法律,導致日益嚴重的貧富懸殊、階級分化、社會矛盾尖銳、階級鬥爭劇烈,因而造成黨政幹部與人民大眾之間的對立和衝突日益無法緩和:這些都是中共帶領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鐵般事實和必然的結果。把這樣的現實說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即等於承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資本主義;也就是對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說的明確背離。

 

胡溫的施政

    胡錦濤在上任之初,曾高呼要「以民為本,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但主政10年來,實際上却沒有實踐諾言。他年復一年地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幾乎同樣地承認(依然輕描淡寫、避重就輕地描述):「必須清醒看到,我們工作中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發展中不平衡、不恊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城郷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一些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

為了維穩,國家近年花費非常巨大的維穩費。這種不穩定,正是中共實行一黨官僚専政推行資本主義制度、導致民怨劇烈的結果。

    作為國務院總理的溫家寶,儘管每次提出要進行有限度的政治改良甚至改革,但都遭到黨內保守派的抵制、反對,因為這會損害到各級官僚們的既得政治、經濟特權,以致政令不出中南海。

    胡錦濤這次代表中委會作的報告,在第五節的第五項中只是闡明:「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深化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但並沒有要黨政分開,黨的權力仍然至高無上,中共黨員尤其是幹部可以為所欲為,無法無天;人民大眾即使名義上有監督權,「當家作主」,都只是空中樓閣,畫餅充饑,可望而不可得。

中國人民現時最急切需要的,是政治民主改革,這從十八大舉行同時,官方的如下民意調查結果也可得到証明:人民網强國社區就網民最關注的10大問題調查,「民主政治」以32.4%居榜首,其次是「反腐倡廉」,「社會民生」和「經濟發展」。網民指民主政治是解決諸多社會問題的基礎,是國家穩定前提。[1]這確是人民從親身體驗得出的合理結論。這些困難和問題,正是中共領導推行的走資本主義道路所必然造成的。由此迸發出越來越多的民眾群體性鬥爭,由2003年的5.8萬宗,激增至2008年的9萬宗,之後官方再沒有公布宗數,而據清華大學孫立平教授推算,2010年至少達到18萬宗。[2]

 

習近平接任後

習近平在十八大接替胡錦濤就任黨總書記和中共軍委會主席後,先提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似是要表示自己不會空談改革;他提出要繼續改革開放,且要有新開拓,要反腐肅貪倡廉,聲稱「腐敗問題越演越烈,最終必然會亡黨亡國!」「千萬不要既想當官又想發財,還要利用手中權力謀取私利,官商結合必然導致官僚主義。」他要從嚴治黨,說「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但這種特權實際上久已存在,任人皆知,他以後如果不能做到廢除這種特權(可以預料,他將不能廢除官僚們這種既得的特權),那就是誤國的空談!

而在實際上,現時的中國,早已貪污腐敗成風,幾乎是無官不貪(除了非常特殊的一些領導人例外)。反貪腐等於是他們自己反自己,中共的不少領導人和決議也曾許多次提出反貪倡廉,但毫無成效,貪污腐敗反而越來越嚴重,最多是檢舉出一些罪行囂張、民憤極大、或者是互相爭權奪利而佔下風的對手來開刀。尤其是資本主義盛行、官商勾結、大量幹部「下海經商」,反貪腐工作更難收效。即使這次新領導人定出具體政策措施來企圖達到目標,而且懲罰一批官員幹部作為反面敎材,但貪腐情況已經普及全國,根深蒂固,成為制度問題,牢不能破。只有廢除了整個官僚制度,全國人民真正有權當家作主,才能徹底消除黨政官員所享有的一切特權,不能再肆無忌憚地貪污腐化。

習近平就任後,申明持續改革開放的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路線,這就使官商勾結、貪污腐化等後果更趨嚴重,中國政局將更趨不穩定,中共更需要維穩。

   至於他說要有的「新開拓」,在接任後一個月內仍無公開闡明其具體內容。後來到廣東考察,専家解讀是為新一輪改革等籌謀。在考察中,他強調,中共的十八大向全黨全國發出了深化改革開放新的宣言書、新的動員令,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做到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團結奮鬥。習近平又強調,我們要堅持改革開放正確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既勇於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又勇於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3]

   這個新動員令和諾言能否實現多少,尤其是最末一句能否兌現,不會也成為誤國的空談,我們對此是不存幻想的,民眾且等著瞧吧!

20121220

註釋:

[1] 引自20121119日《蘋果日報》。

[2] 數字引自20121114日《明報》載潘小濤的《胡錦濤的歷史地位》一文。

[3] 《文滙報》載新華社1211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