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和新自由主義政策:孟加拉的情況

達尼埃爾·薩拜

 


 

        孟加拉地處世界最大的三角洲,兩條喜馬拉雅河流,雅魯藏布江和恒河,在那裡匯合,流入孟加拉灣,該國的氣候災難頻繁 。孟加拉土地面積的一半,離海平面不到10米。它主要由發源于喜馬拉雅冰川的河流帶來的泥沙沉積而成。冰雪融化時,經常導致大規模的洪水。沿海地區受到旋風的擺佈,巨浪會淹沒沿海地區。

孟加拉遭受極端的地理氣候條件,經過幾個世紀,那裡已經建立了一個平衡,能夠讓密集的人口生活在那裡。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應用加劇了全球變暖,打破了這個脆弱的平衡。毫無疑問,在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比它更脆弱,今天孟加拉的人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前所未有的氣候變化

孟加拉沒有任何地區免受氣候變化之殃。在該國北部,過去夏季只有23個月,現在可以持續56個月,伴隨著溫度的大幅上升。因此,肥沃的土地變得乾燥,作物焦枯。河流乾涸,農民依賴昂貴的灌溉系統,抽取地下水,逐漸耗盡它。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民還面臨著井水受砷污染的問題,砷原本在地裡,但因為抽取地下水而上升到地面。

在冬季,寒冷和濃霧越來越嚴重,摧毀許多蔬菜和季節性作物的收成。

在南方,夏季的極端溫度也在經常地上升,冬季寒冷的天氣更加常見。沿海遭受到日益頻繁的旋風,旋風正變得越來越猛烈。巨浪侵入沿海地區的肥沃土地,增加土地和河流的含鹽量,使土地長久不適用於農業。

現在該國有只有三個季節,夏季,冬季和雨季,而此前則有六個季節。在這期間,天氣好象瘋了:夏季越來越炎熱乾燥,冬季越來越冷酷,雨季越來越潮濕。孟加拉一直遭受的洪水和旋風,現在越來越頻繁,而且特別地是,它們發生的時間出乎預計期限。氣候變化無疑與這些混亂有關,至少是部分地有關。大氣變暖加速了南極和北極冰川的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孟加拉沿海部分正逐漸被咸水淹沒。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第三次報告估計,如果海平面上升45釐米,該國就可能會失去其陸地面積的10.9%。

在北方,交匯於孟加拉的河流,因喜馬拉雅冰川融化而獲得水的補充。隨著全球變暖,這些冰川的融化速度快於冰凝結的速度。因此,河流在逐漸地減少,如果這種現象加劇,河流可能會很快地乾枯,這將導致孟加拉北部變成一片沙漠。

但時間一到,季風期間降雨量增加,再加上冰川融化的加速,使得要疏通的水量增加了。由於海平面上升,這部分應流入海洋的河水本身難以流入大海。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使得洪水更頻繁,更廣泛。

隨著海平面上升,20世紀60年代建成的高度只有5米的堤壩,已不再足以保護沿海村莊免遭漲潮滅頂之苦。海平面上升,北方河流攜帶的泥沙減少數十億噸,這兩者合在一起,不再阻止咸水滲透進入低地。而堤防把雨水保留在陸地一側,因此加劇了洪水。

 

新自由主義政策使形勢惡化

孟加拉農民是環境退化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不過,氣候變化不是導致環境退化的唯一因素。在20世紀80年代,當局制定面向出口和增加糧食生產的經濟政策。 推動和支持這項政策的是一些國際機構,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美國國際開發署和英國國際發展部。

同其他地方一樣,孟加拉的結構調整政策有利於大型國營公司的私有化,有利於能源部門向外國資本的開放。其情形同20世紀90年代的採礦業一樣。國家的退出,驟然引發教育和衛生部門的危機,為私人營運開闢了道路。

在發展的名義下,這些經濟改革為大規模土地的購買和對百萬人民的剝奪開闢了道路。它們造成了一個迴圈的依賴性,使孟加拉農民非常難以逃脫。

沿海的蝦養殖業擴展,旨在滿足富裕國家快速增長的市場需要。孟加拉是當今世界上第五大蝦養殖生產者。約130家公司從事這個行業,雇有近百萬孟加拉工人,每人一天的工資不到一歐元。19萬公頃的紅樹林和肥沃的土地已被轉換成水產養殖(aquicultural)場。開始以低廉的價格從小生產者手中購買的農業用地,後來轉換成蝦養殖場,從而加劇了土地的鹽鹼化,使其鐵定地不再適用於農業。

這個行業危及農民的生存手段,卻沒有提供足夠數量的就業機會。在孫德爾本斯(Sundarbans),蝦的養殖打破了脆弱的平衡,而這個平衡曾經使得當地居民有可能依賴世界上最大的紅樹林資源謀生。該生態系統不能很快地適應水的鹽鹼化和溫度的上升。大樹林在消失,大量的動物和植物物種也在消失。過去的稻農,如果沒有在水產養殖場找到工作,就回到孫德爾本斯重操漁民舊業。但是,紅樹林不能承受手工捕魚和養蝦業日益高漲的聯合壓力,因為這些行業留下的是受污染破壞的池塘。這會導致一場生態災難,加強氣候變化的影響,因為紅樹林是陸地和海洋之間的緩衝區。它們抵檔橫掃沿海地區的旋風所造成的侵害。更進一步,在內陸,迅速提高土地農業生產力的驅動力,導致化肥的過度使用。這加強了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和土地的侵蝕。

 

糧食主權和氣候難民

孟加拉的15千萬居民,尤其是其中的最貧窮者,面臨的社會挑戰是巨大的。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70%的人沒有土地。 氣候變化和新自由主義政策在危害數以千萬計的他們的生活方式。預測表明,近4千萬人可能成為氣候難民。如果該國的一部分,因為被洪水淹沒或已變成一片沙漠,不再能夠住人,可以預見有大量流離失所的人口,首都達卡沒有能力吸收他們。因為傳統環境的破壞,達卡每年已經接納了五十萬農民。在鄰近的印度,也找不到一個解決辦法,印度與孟加拉有4000公里長的共同邊界,並在2500多公里的邊境豎立了高2.5米的雙重鐵絲網牆。印度政府的說法是保護自己,打擊恐怖主義和走私。在現實中,它在一個特別複雜的邊界兩側防止了移民蜂擁而入。該解決方案必須基於合作和互助,肯定不能依靠邊界的封鎖和鎮壓。

這個國家,20%的國內生產總值和65%的勞動力在農業,糧食主權似乎是個關鍵問題,它必須讓農民既能減輕又能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同時又要養活主要的貧困人口。糧食主權模式同主導的農事商業(agribusiness)模式是對立的,後者以尋求利潤為優先,而不是以人民的糧食需求和對環境的尊重為優先考慮。糧食主權模式“肯定了當地人民有權確定自己的農業和糧食政策,控制自己的國內糧食市場,防止通過傾倒剩餘產品而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它鼓勵多樣化和可持續的耕作方法,尊重土地,認為國際貿易只是對本地生產的一個補充。糧食主權意味著把對土地,水和種子這樣一類的自然資產的控制權交還給當地社區,反對一切生物的私有化” [1]

哥本哈根會議的失敗提醒我們,大國政府無能力採取必不可少的措施。不離開資本主義制度,未來的氣候災難不可避免,因為資本主義的基礎是最大的利潤和無限的積累,同保護環境和滿足社會需求的目標是矛盾的。

像孟加拉農民聯盟(BKF)和孟加拉農民婦女協會(BKS)這樣的農民組織[2]與農民們一起組織研討會,以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並就獲得土地及糧食主權的問題動員他們。到2011年底,這兩個組織計畫推出糧食主權大篷車周遊全國。組織者希望通知和動員最弱勢的群體,共用普通農民運動的經驗,在氣候變化和糧食主權問題上,特別是在南亞,發展國際聲援活動。這些進步和獨立組織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們是建立一個激進群眾運動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運動要在世界範圍內爭取氣候正義。

 

 

-達尼埃爾·薩拜是法國反資本主義新黨(NPA和第四國際的成員。她是第四國際駐亞洲的記者之一。

 

 

注釋:

[1] 2011 見以斯帖·維瓦斯, “主導農業模式的替代方案” ‘國際觀點’43420113

[2] BKFBKS兩者都是代表孟加拉‘農民之路’的農民組織。

 

 

 

本文譯自國際觀點456期,2011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