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壩工程與人類命運

 

周仁生遺譯

 

 


 

〔編者按:在中國三峽大壩快將完成全部工程的時候,我們特別刊出周仁生逝世前輯譯的這篇文章,以表達馬克思主義者對有關問題的看法。〕

  在全球各地為開展生態運動而鬥爭中的主要問題之一,便是解決大壩工程問題。例如納曼達(Narmada)大壩或伊利索(Illisu)大壩等。

  大壩建設對於綠化來說取得了部份成就,因為水力發電總比核能發電更少污染。不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污染,就必須在世界某些地區減低電能消耗——美國〔前任〕總統克林頓曾號召聯邦政府,到2010年時,能源用量要減少35%

  今年6月,華盛頓全國水電協會批評了克林頓,指責他置水電於不顧,按計劃應更多地使用再生能源來降低溫室氣體污染。水力發電是再生能源,這是無可爭議的,而其意義十分重大。再生能源基本上是無限制的。

  這個要求的提出,給美國政府帶來了很大壓力。現存的水壩有的已經廢棄,因為會給生態保護帶來深刻的負面效應。

  築壩問題的提出,特別是跨度關係到多條河流的時候,這個問題要比先進資本主義國家所設想的環境保護問題要大得多、嚴重得多。

  在左翼人士中,有一種保守思想,認為人類只是受到社會問題的影響,而生態學只是對其他動植物的研究。

  建壩政治學研究表明這種區分是毫無意義的,大壩建設會引起數百萬人遷移,毀掉了他們的家園和生計,通常還會影響到受歧視的少數民族社區,而這些少數民族都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民族。

  例如:庫爾德人受到伊利索大壩的威脅;印度有數百萬氏族人民被剝奪了家園;加拿大的拉布拉多附近,伊努以特(愛斯基摩)人正在反對丘吉爾瀑布擴大建設工程,這個擴建工程的目標只是以廉價把電力銷售到美國東北地區。七十年代他們已失去大片土地,卻得不到任何補償。在越南有103,000人,其中包括少數民族將要遷移出去,為的是要在桑拉省山區築水庫建設一個水力發電廠。

  築壩問題同樣會引起水源的控制問題,容易引起跨國界的政治糾紛。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水源是遠離土耳其的中東國家的經濟命脈,由於氣候的日益嚴重乾旱,為了爭奪水源而引起戰爭的可能性並不是一句空話。

  不少築壩工程的目的在於擴大新的市場。尼泊爾王國有2200萬人口,他們是世界上最窮困的人,其中不到15%人口有能力用電。

  美國「能源巨人」恩隆(Enron)國際公司已經申請許可證、去研究尼泊爾的卡納利河上建設水電廠大壩,建成後要把電力送到鄰近的印度和中國去。

  現在值得可喜的是,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多邊金融機構對這些大壩工程表示懷疑,拒絕貸款,而寧願貸給小規模的、負面影響較少的水電工程。樂意貸款給大壩工程的都來自美國和西歐。因此,這裡的為生態運動而奮鬥的活動家們,應負起責任,促使我們的政府不把資金貸給對廣大人民有害的工程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