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在今日中国

张开

 

笔者在去年4月,曾经撰文评论人大会议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的修正,「显示中共要不遗余力地推行资本主义,反映出中国的资本主义复辟正接近全面地完成。」并具体指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表明中国还没有全面恢复了资本主义制度。一年多以来的具体表现,仍在持续朝这方向发展中。

 

非公有经济获得大力支助和发展

 

国务院于今年2月24日发布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7个方面的重要政策优惠措施,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具体的措施包括: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公平待遇。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并在进入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明确了改革方向和措施。

二是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具体表现在加大各类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同时,亦将完善有关财税支持政策。

三是发展社会中介服务,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四是维护非公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五是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1>

        在中共这样大力支持帮助下,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更突飞猛进。在这之前,非公有经济在行业分布上以轻工纺织、普通机械、建筑运输、商贸服务等领域为主,现已开始向重化工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拓展。据统计,在40个工业行业中,非公有经济在27个行业中的比重已超过50%,在部份行业已经占到70%以上。

 

市场经济的扩张

 

国务院在04年中,实施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干预。要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改革投资管理方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措施。在这样尽力的推动下,市场(商品)经济更加如虎添翼地发展起来。

        中国的市场经济化进程,从以下的一份报告可具体见到。这份《2005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承担的国家社科研究基金重点项目和商务部委托研究的项目,对中国2002-03年的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报告》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第一,政府行为更加规范。

第二,经济主体更加自由化。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取得新进展;03年,非国有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9%。

第三,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劳动力流动明显加快,招标、拍卖、挂牌出让面积占出让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01年的7.3%增加到03年的28%,资本交易市场体系和规则日益完善。

第四,贸易环境更加公平。贸易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进出口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

第五,金融业对外更加开放、竞争更加剧烈,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利率市场化加快。

《报告》认为:上述结果表明,中国市场经济程度不但已经超过了市场经济临界水平(即市场化指数为60%),从总体上看毫无疑问地属于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同时,也表明中国加入WTO后的两年内,已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市场经济体系。

        《报告》还对02-03年的市场化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02和03年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指数分别为72.8%和73.8%,高于01年的69%。<2>

 

私人资本的积累

 

私营资本家致富的手法之一,是勾结、贿赂官员或国企管理人员,以很低价格廉买国有资产。许多国企管理人员也利用职权,化公为私,侵吞国企财产。根据大陆官方研究机构的保守估算,国企资产每年流失约4百亿人民币,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近期怀疑侵吞国资的典型例子,是7月底被捕的新进富豪、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他收购4家公司时,都以自己一手泡制的公司大幅度亏损为由,压低收购价。<3>

        另一种手法是串通官员,利用当局实行土地出让制度之后,经过协议的方式获取大量土地的使用权,再进行房地产开发,最终成为富豪。“上海首富”周正毅是典型的事例。他被指通过违规手段,强迫迁拆民间房屋园地,夺得上海市中心“东八块”的土地,炒卖土地,一夜致富,也因而被捕系狱。<4>

        民间资本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中迅速积累、壮大,数量日益大增。单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据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调查显示,2004年末的民间借贷资金规模为410亿元。作为一种自发的民间资金运作方式,温州民间资本规模超过了3千亿元,民间融资已经成为当地部分中小企业取得流动资金和建设资金的一个重要渠道。<5> 全中国有2百多个直辖市和市,加上2千多个县,全国私人资本的数额便难以统计了。但其总额远远超过国有资产现有10万多亿元,则是可以肯定的。

        由于民间资本的活跃,往往以高利贷的手法残酷榨取中下层和穷人,温州市政府要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管理,规定个人借贷利率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4倍以上的,即是高利贷行为,其超过的高息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同时继续对金融「三乱」保持打压态势,禁止开办地下钱庄,控制互助会规模,打击「拾会」等诈骗活动。<6> 由于民间融资的趋利性,「潜伏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是当局要出台上述规定的原因,也可见资本主义在这方面发展的危害性之一。

 

《物权法》的作用

 

《物权法》一方面重申了宪法中的规定:「国家维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另方面又对宪法中规定的保护私有财产权,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表述,以便有效地加强保护。在它关于所有权的一般规定中,第47、48、49条都将国家、集体和私人的所有权同列一起,相提并论,地位似乎是完全平等的。

        对于多年来时常发生的官民之间的纷争,《物权法》新增了规定:「国家保护私人的所有权。拆迁、征收私人的不动产,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没有国家规定的,应当给予合理的补偿,并保证被拆迁人、被征收人得到妥善安置。」「禁止以拆迁、征收等名义非法改变私人财产的权属关系。违法拆迁、征收,造成私人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过,尽管有如此的规定,实际的结果仍然是弱势平民敌不过财雄势大者,尤其是党政官员。被迫迁清拆所得的赔偿,总是远低于实际应有的价值的。即使可依法诉之于法院,但讽刺的是,仅仅在《物权法》草案公布征求全国人民意见之后,由8月11日起,被拆迁户若要通过法院维护权益,将要先通过「政府仲裁」的关卡。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称,全国各级法院将不再受理当事人因不服拆迁补偿安置协议而提出的民事诉讼,不满征地拆迁日后只能向政府机关申诉。有学者批评法院推出新解释只为「减轻工作量」,并势将会加剧社会矛盾。

        新浪网一篇评论文章批评,法院有关拆迁诉讼的解释与以上(《物权法》草案)条文有冲突,更指出:「征地拆迁主体多半是地方政府(或者有政府支持的发展商),被拆迁者对拆迁有意见只能到政府机关去申诉,政府岂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与虎谋皮,公平、正义从何谈来?」<7>

        这显示出,《物权法》虽然对一般的私有财产明文予以保护,但弱势平民仅有的一点物权却得不到真正保护。

 

国有财产日益减少

 

北京至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所谓「主体」就是主要部份。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解释: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2004年末比1997年增长71.9%,达到10.16万亿元;实现利润增长11.4倍,达到5312亿元。另一方面,目前全国经济增量的一半以上来自非公有制经济,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以上是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8>

        中共要对国企实行改革,理由是要创立新的制度,以革除制度弊端和缺陷,即是在大型国企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即股份制,让境内外民间投资者买入国企股票,成为国企的股东,共同过问国企的经营管理,等于部分地把国企变质为私营企业;或者是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对于其它的大中型国企进一步做好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到08年全部解决大中型困难国企退出市场,即把这部分国企完全消灭;对中小国企则采取多种形式放开搞活,即放弃它们,让它们自生自灭。据国资监管会主任李荣融在今年6月中说:全国一半以上需要退出市场的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和资源枯竭矿山已关闭破产,目前,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共有15万户,其中中小型为14.7万户。这即是说,大型国企只有3千户。

        在李荣融如此表示之前不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便已透露:国有企业正面临第二次改革,大方向将会是整体上市,而非现行将优质资产分拆上市的做法。他预计未来国有资本占内地生产总值的比例将逐步减少,将由目前的约1/3降至20%,惟未有披露时间表。<9> 这不会只是他个人的意见,而会是官方立场的反映。托洛茨基认为,前苏联成为工人国家(虽然是堕落了的)而非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条件,是她的国有财产制。从这个观点看来,如果中国的国有财产制(加上集体财产制)已不再占优势的主体地位,则构成中国为工人国家的重要条件也会被淡化,因而会被认为已不再是工人国家了。

        既然国有企业要减到如此少的比重,则它同集体经济等合成的公有制经济,又怎能拥有量的优势,继续占主体地位呢?而由于民间私有资本日益雄厚,加上外资涌入,已有资金可用合资、收购等方式占有国有经济(只要当局「放开」的话),使公有制经济原有的主体地位逐渐为私有制经济所取代。

 

从官僚式「计划经济」到宏观调控

 

        中共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曾推行它所称的「计划经济」,由于那只是由官僚制订、控制、管理,而非全体劳动生产者民主地制订、经营管理,尤其是政府的政策措施时常错误(例如推行大跃进、大炼钢、人民公社化等等),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有时甚至倒退。在改革开放后,中共把这种结果归咎于计划经济原则,而改为「宏观调控」,但由于资本主义势力的迅猛发展,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不受当局的宏观调控指挥,多年来更出现经济「过热」的结果,官方要「调控」也难以如愿。这反映在《文礇报》记者和新华社如下报导中:

「今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比较纷杂,既有重新反弹的压力,又有过度回落的危险。(具体的表现是:)

1. 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及出口三大需求均未减速,今年经济增长约为9%;

2. 1-5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仍保持在26.4%的高水平上,反弹压力大;

3. 房地产投资依然过热,在强硬的宏观调控政策下仍增长24.3%,而前4个月在建施工项目个数多达8.6万个,计划总投资10万亿元,在去年同期增幅40.5%的高基础上仍然同比增长26.2%;

4.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急剧下滑,4和5月仅为1.8%;

5. 5月国内工业企业利润增幅放缓,比去年同期下降27.9%;

6. 信贷增长持续低迷,困扰工商业的增长。」<10>

 

前三项是“重新反弹的压力”,后3项是“过度回落的危险”,这些表现了投资、经营的无计划性,将产生出生产方面的无政府状态,或多或少地像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样。

中国的投资和生产缺少计划性,还反映在银行近3年来借给非国有企业近3万亿元的贷款上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系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建说:「有关统计显示,在2004年的总投资中,65%来自非国有投资主体。2005年一季度,它的投资比例继续攀升至71%。贷款被非国有企业拿走,如果他们的投资出了问题,产品卖不出去,贷款还不了的时候,政府不可能再像当初那样拿钱去维持,企业不得不倒闭。倒闭就会牵涉到国家的银行体系,这样就可能使生产过剩在全国范围内蔓延。

「未来几年,中国可能要首次面对生产过剩问题,这是对中国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新挑战。」

王建说,收入分配的差距导致了相对的过剩,要解决过剩问题当然应该从解决收入差距入手。但是解决收入差距绝对不是一两天的事情。<11>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近日更指出:上半年以来,一方面,GDP增长高达9.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仍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银行贷款规模收缩、工业企业利润增幅骤降、产成品库存过快增长、CPI(消费品物价指数)降至2%以下,又令人担心经济已出现「冷」的迹象。(这种产品滞销,是经济开始萧条的现象之一。)

        因此,他提出宏观调控要注意「双防」,既要坚决防止盲目投资等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出现反弹,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也要防止经济增长出现惯性过度回落。

        但就在报道这谈话的同一天,又有报道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规定,政府对外商投资项目只核准「项目申请报告」,毋须再审批。<12> 这亦即表示,外商今后即使是「盲目投资」,也不需中国政府「再审批」阻止,而只是依报告「核准」,这又怎能加以「坚决防止」呢?

 

外商在中国的投资

 

        中国允许外资公司在中国市场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投资,在90年代,北京允许新的外资独资趋向,从中外合资转向外资独资;现在,外资独资公司占了中国外资投资中的65%,他们主导了市场,在04年,外资企业的产品占了中国企业出口的55%,并主导了高科技出口行业,中国已成为美国高科技产品的主要市场。<13>

        为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中国采取优惠政策,例如在税收方面,目前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名义税率为15%,实际税率是11%;内资企业名义税率是33%,实际税率为23%左右。后者比前者的实际税率高一倍。同时,还可不必受制于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规管。而且,据内地报章报道,这些「外资」中去年约有1/3是国内资本回流形成的假外资,回流目的是要享受到外资才能享有的一系列「超国民待遇」。因此,内地报章最近已呼吁国家取消外资这些优惠。

        中国目前吸收了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达21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231亿元)。而据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表示,在华外商获利丰厚。据初步统计,从1990到2004年,境外投资者共汇出利润约2500亿美元。调查表明,目前在华获准设立的50多万家外商企业有2/3实现了盈利。曾培炎还表示,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占中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1/4,缴纳税收占全国税收的比重达到1/5。<14>

        而据《香港经济日报》9月17日报道:近年外资企业报称亏损的比率高达5成。有税务部门官员认为,有三分之二报称亏损的外资企业,并非真正亏损,而是为避税制造出亏损的帐目,估计每年因而流失的税款达300亿元。

 

资本主义的意识及其表现

 

在中国经济日趋于资本主义化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完全恢复了资本主义),社会上的个人意识和行为也趋于「资本主义化」,人们和机构争相追求财富,唯利是图,官员化公为私,并与商家勾结狼狈为奸,尔虞我诈,损人利己。具体的重大事实是:

        一,不顾工人生命健康,虽然生产条件恶劣,安全设备缺少,致使工业生产很不安全,厂主仍迫令工人工作,以致每年有大量工人伤亡、残废。最近广东省兴宁煤矿事故,就是新的典型显例:地方官员收取矿主金钱,容许后者强迫工人下井掘煤,虽然明知井下已有漏水,专家也警告有塌陷发生。结果出事,123名矿工罹难。这个事故只是冰山一角。又如山西省滥挖煤矿,有7分之1土地悬空,塌陷危机威胁着数千万人民。全国各省都有这种隐忧。<15>

        二,资本家只顾自己谋利,不理生态环境遭受污染破坏,在生产中散发出有毒空气,又不先处理工业毒气、废液和污水,便把污水等流入江河,使周边及下游的居民不得不饮用。

        三,生产和销售大量假冒伪劣有害食品,使用高毒农药,农产品产地用污水毒水灌溉,用违禁的工业原件加工食品或渔农产品(如最近由传媒揭发出来的出口渔产品)等等,损害人民健康。

        四,当局实行「医疗改革」后,公共医疗机构高收费,卖贵药,损害民众利益。调查显示:这使得5成病人因无钱而不能求医,3成需留医病人无力住入医院。农村病死儿童有一半是失救的。

        五,大中小学乱收费,10年刮了2000亿元,单在03年就违法多收了21亿元以上(《青年时讯》近日报道:中小学教育在去年成了10大暴利行业的次位,仅居于房地产业之后;医药业也名列第8;某些学校领导私吞收费,摇身变成富翁)。<16>

        资本主义的趋利性,把人们浸在它的冰水中,变得冷酷无情;许多人憎贫喜富,见利忘义,为图利不择手段。内地报章揭露的如下两则见死不救事例,前一则被内地网民批评为「没有人性的社会」的反映:

        其一是:辽宁省东辽县一水库日前发生游客溺水事件,岸上数百围观者见死不救,有人开价500元人民币才下水救人;有见义勇为者曾打算下水救人,但水库方面却收回他已穿上的救生衣。眼看落水男子溺水身亡浮尸水面数小时后,悲恸的家人悬赏500元捞尸仍无人回应。最后有路过的残疾人下水,才将在水中漂浮了数小时的尸体打捞上岸。<17>

        其二是:河南省一名十五岁少年日前不幸遇溺,在场十多名公安说因不懂游泳而束手无策,其它人士又因少年的家属未能付四千元「救人费」而不肯救人,少年最终溺毙。<18>

        另有一则报道说,上千人以看热闹心情围观一名要跳楼女子,也显现出现时中国社会充满冷漠、残忍而亳无同情心的一面。《文汇报》9月19日刊出《华商晨报》18日消息:望远镜、凳子、饼干、矿泉水......有人为了看跳楼,用上了看明星演唱会的装备。昨日,一女子在沈阳市北三经街一烂尾楼上欲跳楼。在女子滞留高空的6个多小时里,上千人围观,三经街交通一度受阻。最后,消防员才把她救了下来(但围观者却无人尝试过去救她)。

 

贫富日益悬殊

 

中国走回资本主义的另一巨大恶果,是造成社会不公,两极分化,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为0.45(国际标准为0.4或以下),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在收入或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只有4.7%,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则高达50%。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发表的报告警告说,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目前已达到第2严重的「黄灯」警戒水平,今后5年内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恶化到「红灯」危险水平。<19>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一名所长苏海南也表示,中国贫富悬殊已经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达到危险水平。自从2003年以来,收入差距还是急剧加大。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预测,中国城市居民人均所得将在今年内超过人民币1万元/年。但去年,中国农村居民年均所得只有2936元。前者不仅高出农村人民几倍,还每年以8-9%的速度增长,而农村人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只有4-5%。

        《文汇报》同时刊出内地传媒早前报道过这样的贫富悬殊衍生出极端的社会现象:在广州有一名女大学生,因赤贫而到垃圾桶寻找食物。但沈阳一个国际美食节中,有人将价值20万元的「满汉全席」展出3天后,当垃圾倒掉。令人震惊的是,全国每年在餐桌上倒掉的剩余饭菜价值高达600亿元!<20>

        国家在征收个人所得税方面,十多年来都是不公的。事实上,薪资阶层(这应该是中下阶层特别是基层的代名词──笔者)是内地个税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内地在2004年征收到的1700亿元(人民币,下同)个税,65%来自薪资阶层;至于高收入者则由于收入来源多元化,享有多元扣除,逃税和漏税现象较多,因此造成不公。中共高层对这些情况当然很清楚,也警惕会引起社会的动乱。因此,最近提出了个人所得税修正案(草案),主要修订内容是:

   ● 由月薪800元调高至1500元,即月薪1500元以下不用纳个税;

   ● 首阶段要求高收入者定期自行报税;

   ● 不报或不实报税者,处以少报税款的50%至5倍作罚款,构成犯罪者追究刑责。

官方估计这样的修订其实是很保守、低效的,民间已认为免税额仍然过低。修订后的新例提高至1600元,施行首年,全国个税收入将减少200亿元,目的在于令不少基层民众减少税务负担,缩小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这样的目的显然是绝难达到的。即使低收入基层民众减免了税款,但与高收入的少数人之间的贫富悬殊仍会有增无减,社会矛盾更趋尖锐化。

 

反私有化的斗争

 

        中国的走向资本主义化,公有制经济的「民营化」(私有化的美丽修辞)和医疗改革等,给人民带来生活及医疗等费用高昂、失业下岗、贱价收地、强迫拆迁......的痛苦,更加激发起民怨民愤,抗争更加频繁、激烈,而且群体化。这从官方的如下数字可以看到:

        在7月中旬举行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周永康不无忧虑地指出,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数据显示,群体性事件出现的次数,由1994年的一万多起大幅上升至04年的7万4千多起,十年间增加了6倍以上。参与人数同期由73万人次跃升至376万人次,规模增加四倍以上。<21>

民间抗争的压力,也激发起传媒和社会人士对国企产权改革等的大讨论和质疑。据姚中秋(北京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写的《中国正清算市场化?》一文指出:去年夏天朗咸平与顾雏军之争,引发大规模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大讨论。朗咸平自豪地宣称,在网络上,95%的民意都支持。这种民意的基本取向,就是反对民营化改革。人们普遍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例如「国有资产流失」、官员腐败,归咎于民营化本身及贪婪的民营企业家。

        教育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同样成为舆论攻击的靶子。而最近舆论谈论最多的是医疗市场化改革的失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正式报告的结论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这也就是说,失败的。

        事实上,否定市场化改革方向的意见,从去年年底开始已在卫生部官员的多次内部讲话中出现。大约在今年六月,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宣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2> (这反映出民间反对医疗改革的压力的强大!)

        但是,制订重大方针政策的大权,一直都握在中共的最高领导层手里,而全国人民(包括生产者、消费者)都没有权。只当民众的抗争力量充分发挥、夺回自己应有的国家权力、废除了官僚专制独裁的时候,才能从根本上改正当局的各种错误方针政策,维护群众的权益。

 

2005年10月18日

 

批注:

<1> 引自2月28日《文汇报》。

<2> 转引自8月15日《人民日报》曾学文文章。

<3> 8月17日《苹果日报》载《中国经济时报》报道。

<4> 同上。

<5> 8月21日《文汇报》。

<6> 同上。

<7> 8月13日《苹果日报》的转载。

<8> 8月8日《人民日报》。

<9> 5月30日《文汇报》。

<10> 7月14日《文汇报》。

<11> 8月2日《文汇报》。

<12> 9月12日《文汇报》。

<13> 见3月29日《文汇报》《百家廊》载俞扬的《中国,谁的经济在崛起?》一文。

<14> 9月9日《文汇报》。

<15> 8月28日《明报》。

<16> 分别见04年2月21日和9月3日《明报》。

<17> 7月19日《苹果日报》转载《河南商报》/搜狐网报道。

<18> 7月18日《明报专讯》。

<19> 9月20日《明报》。

<20> 8月24日《文汇报》。

<21> 7月25日《苹果日报》何洋文章。

<22> 8月17日《苹果日报》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