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的一次慘敗:西貢的陷落

 

史密斯著       兆立譯

 


 

        三十年前,越南戰爭隨著西貢的陷落而結束了。這是越南人民為了解放和統一他們的國家而進行的英勇鬥爭的最後一個階段。在超越三十年的戰爭和苦難的經驗中,他們使帝國主義遭受了不只一次、而是二次大失敗。

        早在1954年,越盟軍隊,在武元甲領導下,已在奠邊府使法國殖民軍隊遭受一次軍事慘敗。這個勝利,不但對印度支那很重要,它在全球,也對其他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提供巨大的鼓勵。

        1954年,越南被分為兩部份:在北部,越南共產黨在河內建立了它的政府;在南部,一個親西方的政權以西貢為其基地。很快就變得明顯的是,在1954年日內瓦協議中所提到的統一,不會和平地實現了。還有,西貢政權無情地追捕它所定義的共產黨員。1959年,在河內的共產黨領導層決定發動一場爭取國家統一的武裝鬥爭,而在1960年,南越的民族解放陣線成立了。

        在這個時候,西貢政權的主要後台老板不再是法國,而是美國了。美國的參與迅速升級,從1961年的幾百名顧問到1965年的五十萬戰鬥部隊。越南人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的軍隊打得一蹶不振。1968年初的春節攻勢使美國人相信他們不可能取得軍事上的勝利,而反戰運動也在動搖美國的人心。緊接著巴黎和約,最後一批美國軍隊在1973年3月離開越南。那就是越南人使帝國主義遭受的第二次大失敗。

        這時候,西貢政權要獨力去支撐。河內就在1974年底決定發動軍事攻勢以終結統一國家的最後階段。越南領導人以為需要兩年時間來完成這個任務。那知道,幾個月的時間就把南越軍隊解決了。到了3月底(1975年)古都順化及前美國大基地峴港相繼陷落。4月30日西貢的陷落是最後一幕。華盛頓及其越南顧客的大失敗可用從美國大使館頂的混亂的撤退作為象徵。

        三個因素解釋越南人的勝利。第一個因素是越南人的鬥爭。這個鬥爭,不只是軍事的。軍事的鬥爭表達了由群眾所支持的、民族和社會解放的革命過程。當然,北越軍隊扮演決定性的角色。不過,例如,北越軍從未滲透到湄公河三角洲主要區域。在那裏,戰鬥是由當地民族解放陣線單位來進行的。其實,在西貢陷落的時候,三角洲基本上早已自己解放了。<1>

        第二個因素是美國軍隊的士氣低沉和瓦解。這不但是傷亡慘重的結果,而且是由於當時主要是徵召入伍的美國大兵認識到他們所面對的是整個人民。美國軍隊的不滿因〔第三個因素〕國際與越南人民團結運動、特別是美國群眾性的“把軍隊撤回(bring the troops home)”運動而大大加強。當然前者也助長了後者。深入越南的泥潭,加上越南對美國社會的影響,這兩個因素的結合使尼克遜認識到現在是自越南撤退的時候了。

        三十年以後的今天,記住越南人是怎樣和為甚麼取得勝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重要的是,不管人們對1975年之前和之後的越南政權的看法是甚麼,不管人們對越南今天的進程看法如何<2>,美國仍沒有從“越南綜合症”中復原過來。

        不管布殊及新保守份子的侵略性多大,美國統治階級仍然受到越南記憶的纏繞,不只是因為五萬七千名美國兵的死亡,而且因為由於越南的影響,美國社會的激進化和不穩定。當布殊在繼續威脅伊朗、利亞、北朝鮮、古巴、委內瑞拉......的同時拼命想從伊拉克的困境中擺脫出來的時候,值得記住的是美國帝國主義,縱然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還是跟三十年前一樣,不是不可戰勝的。

 

譯自《國際觀點》,第367期,2005年5月號

 

〔註釋〕

<1>2005年5月2日的《Le Monde》。

<2> 見《對籍秋收的訪問》,《國際觀點》第366期2005年4月號。〔此訪問記也在本期《十月評論》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