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勝力爭普選特首和全部立法會議員
振言
7月1日,香港50萬市民上街遊行,高呼「反對23 還政於民」,成為89民運百萬港人上街後最大的遊行示威,以此表達對特區成立6年來施政失誤、強行訂立惡法剝奪市民權利的極度不滿和抗議。如果加上沿途熱烈響應的路人,和同樣不滿而未能參加的市民,肯定佔有全港人口的一個可觀比率。
這是香港民怨民憤的大爆發、大宣示;在這之前一個月的64大遊行,和隨後的燭光集會,參加人數都比前幾年大為增加,已顯露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前奏。而在這個月內,保安局長葉劉淑儀自恃穩可得到立法會內保皇黨派的多數票通過,尤其是自認為忠實執行京官限期今年中立法的指示而有強大靠山,於是演出強橫無理、氣焰囂張的惡行,完全漠視廣大民意、各民間團體、法律等專業界和立法會內民主派人士的不同意見,且不肯給予港人充分的諮詢討論時間,而限於短期內通過實施。她在許多公開場合、立法會內、電視機前的霸道十足表現,大大激怒了眼睛雪亮的廣大市民,以此成了最「好」的反面教員,推動更多的市民上街。市民們不顧烈日曝曬,有秩序地站立很久輪候出發,扶老攜幼前後歷時多個鐘頭,汗流濕衫,雖疲倦仍堅持,場面壯觀感人。隨後的7.9立法會外五萬人大集會,7.13二萬人的遮打道民主討論會,都提出一人一票普選特首和全部立法會議員的正確訴求,顯現出港人爭取民主的努力方興未艾。
50萬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沒有被高估,即使一向慣於故意低報民間遊行人數、與實際相差一大截的警方統計,也承認有35萬人(還未計巨龍頭尾的人數);從維園一直綿延到灣仔區、中區的大道,都擠滿了人群;據也曾參加89年遊行的市民對記者說,他親感到這次大遊行的規模幾可及得上89年的。那麼大量的參加者中,許多在以前都對政治沒有興趣、不加過問的,但現在,他們太不滿於葉劉淑儀要強行立法的23條損害市民自由權利,不滿於她的橫蠻無理,囂張跋扈,更不滿於董建華6年施政的錯誤百出,導致絕大多數港人的權益遭到損害(包括被引導購入物業的負資產的中產階級,但除了他所維護的極少數大財團大資本家之外)。結果就一呼百應,累積的民間怨憤終於大爆發──齊齊上街宣示!
這樣龐大的人民力量總動員,震撼了香港和內地當局(包括中共中央)以至世界,也大大出乎那些「擦鞋佬」的估計之外(例如,「首席顧問」劉「學者」估計有3萬人上街,自稱代表勞工權益實為文化打手的民建聯梁「議員」嘲諷民主派可把2萬報成10萬,諸如此類)。
而人民力量的巨大威力,更摧毀了7.9立法的美夢,在民建聯死硬支持當局如期在7月9日立法會審議通過23條之際,自由黨黨魁田北俊為了不願以後大量流失選票,實行「陣前倒戈」,單人上京,提出押後為23條立法,並辭去行政會議成員一職。這一突然轉軑,立即使形勢大變,董建華只得民建聯等少數保皇票支持,不能按如意算盤立即得到多數通過立法。
自由黨的急激轉軑,是50萬人上街的威力所迫成,也是人民發揮力量勝利的第一個明顯結果。另一個勝利結果是迫使23條草案押後,要以後再作公開諮詢和修訂。第3個結果是董建華更加孤立,主要只得民建聯的死硬支持,而民建聯則在這項政局變動中,在市民面前,暴露出其背棄市民利益的真面目。它的頭頭們在7.1大遊行前後都說,市民上街是由於受民主派的誤導,又不瞭解23條立法,以此貶低和侮辱龐大港人的智慧。北京官方英文《中國日報》也發表評論,指大遊行是民主派「脅持」民意顛覆特區政府的陰謀。其後,曾鈺成們雖然被迫而假意地向全港公開道歉,但他們的政治面目已為更多市民所看破,將不會盲目信任他們而在今、明年的選舉中再誤投他們的票。在最近的新選民登記中,年青人踴躍登記的人數,比以前增加很多,反映很多人的政治意識已大大提高,將以投票作為爭取民主的方法之一,這是他們從近期的政局變化中得到認識和啟示的。
今天,備受市民憤恨的保安局長葉劉淑儀和以權謀私買車逃稅的財政司長梁錦松已在強大壓力下自動提出辭職,並已經被特首「接納」;但是,頑固、低能而諸多錯失的特首仍然在戀棧其權位,不肯像前述兩人那樣自動辭職,讓位給賢能。
其實,從7.1大遊行的事實,或者再從大遊行後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在7月2至4日以電話成功訪問的結果中,都可顯示出民心之所向,董特首民望的急劇跌落。據上述對2200名市民的訪問所得,他們對特首的評分已由上月中的43.7分,大跌至35分的歷史新低,是該研究計劃主任近10多年來的民調中,錄得最低的中港台政治人物評分;而且,有逾7成受訪市民表示,若有權投票選特首,決不會投董建華一票。<1>
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又在7月15至17日訪問了約900名市民,有6成不滿政府表現,比上月調查增加了7個百分點,是回歸以來最高的;表示滿意的則不足1成人;他們給董建華的評分為38.9分,較6月份跌了4.6分,是該所有紀錄以來最低的分數;他們對董能力的評價,有多項低於40分,其中的「促進民主發展」及「辦事能力」,分別為33.9分及34分。而且,據該所統籌員王家英自行分析,發現有近7成人給特首的評分是49分以下。王家英還說:現在「連民建聯、自由黨也對政制檢討有看法,政府沒理由不接波,不提出一些觀點。」<2>
而且,港大民研計劃和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所做的網上調查顯示,2萬6千多份問卷調查的評分,以100為滿分計算,溫家寶得63.2分,胡錦濤得58.8分,而董建華卻只得12.7分。<3>
上引的民調結果,可說是相當地代表了香港民間的普遍意見的。
在國內,民間對董建華的批評,可以北京人民大學教授時殷弘的文章為代表,香港的《大公報》以大篇幅加以刊出。該文指出:董建華在香港的「威望和可信性陷入空前危機狀態,乃至他的去留成了目前表面上的頭號焦點問題。」作者認為,政府目前要做的事,包括有「參照民願對特區政府進行審慎和適當的有限調整。」他提議「需要一位...主要各方比較信任的港人承擔較大的『副領導』的任務,以補董之不足。」並且,「要在多數香港大眾理解和認可的時候就《基本法》23條立法。」<4>。
關於普選首長問題,民建聯主席曾鈺成,為了力圖挽回已大大喪失了的民望,也含糊其詞地表示:「鑑於近期市民的訴求,中央同特區政府都要認真考慮在07年普選行政長官的可行性。」<5>但為甚麼有可行性問題而不是考慮其必要性,又有甚麼不「可行」的問題呢?這顯然是模稜兩可的投機取巧表態,但也足以反映出民願之所在和壓力的強大。
翌日的《文匯報》,又登載前行政會議召集人鍾士元的有線電視訪問談話。他素被稱為「政壇教父」,政治意見立場一向保守,但今天也持有較合香港實情的看法,他表示:「香港現時的政制不是民主政制下的合理政制」(同日的《明報》則報道他說:「現時香港政制與民主政制背道而馳」),「行政長官由八百人的選舉團選出,相對立法會議員由數十萬選民選出,難以擁有聲譽和民望,對解決問題造成阻力。」他指出,「香港現正處於經濟困局,現時並沒有組織專門研究解決方法。」「經歷金融風暴的東南亞國家已漸漸復甦,但香港至今仍未能走出困境,九成工廠工人失業,他明確指出,政府要有心理準備,養他們一世。政府需有一班人明白整個政治經濟環境。」「香港現時在實施政策上存有很大的阻力,最主要的原因正是香港沒有施行民主制度。」<6>
今天,連一向很保守的「新界教父」、前鄉議局主席陳日新,也在一些重要港報刊登文告,首先引述董特首以前公開作出的「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承諾,在最後指出:「目睹耳聞50萬市民之訴求是直選。政府應作出『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的回應,以符合治港理念。」<7>
從以上所引各方面已發表的意見和各種事實可以說明,盡快立法由全港市民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以取代不孚眾望的董建華,乃是港人非常普遍的訴求,也是特別必要和迫切的。同時,港人也清楚看到,立法會由不民主的產生辦法組成,保證了保皇派和保守派佔了多數,以致多年來所有有利於推進民主化的民主派或獨立的議員提議都遭到多票數無理否決。這證明由全港選民直選全部立法會議員也同普選行政長官一樣,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不過,在北京中央方面,又能否依從港人的願望呢?
去年11月新任中共總書記兼國家主席的胡錦濤,剛剛在《七一講話》中強調他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提倡「貴民、親民」理念。但在50萬港人上街清晰地表達其普選訴求之後,仍然堅持挺董,宣稱「香港的政治體制,必須按照香港基本法的規定,從香港的實際情況出發,循序漸進地發展。」這等於表示,他不贊同在07年普選特首,盡快使香港政制民主化,而要一步步地慢慢「發展」。但他這主張並非適合香港的實際情況的,實際情況已清楚表現於50萬人上街示威,不滿董特首6年內的連串施政失誤,要求他同葉劉淑儀一樣必須下台,以便普選賢能,實現真正的港人民主治港。胡錦濤現在以「循序漸進」為擋箭牌,抗逆這一主流民意,與他所標榜的「順民意、謀民利」是完全言不符行的。
這樣的不順應民意,又怎「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港人在七一上街之前,表面現象似乎7月9日由保皇黨通過保安局長的苛刻惡法已難以避免。但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英雄的港人結果以憤怒的洪流衝垮了葉劉的霸道地位,阻止了7.9立法的圖謀,打亂了京官限期實施的陣腳。這是又一次的新鮮歷史經驗:只要人民發揮出其潛在的偉大力量,歷史就不由得統治者來指令寫成,而會由人民作主改寫。
由此又可得到啟示:祇要港人團結行動,再接再厲地努力爭取,則07年普選特首、08年全面改選立法會的普遍訴求是可以實現,眼前的一些艱難險阻是可克服的!
2003年7月23日
註釋:
<1>7月8日《蘋果日報》。 <2>7月22日《明報》等港報。 <3>7月25日《明報》。 <4>引自7月16日《明報》的轉載報道上1日的《大公報》。 <5>7月19日《文匯報》。 <6>7月20日《文匯報》。 <7>7月22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