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不应大削综援,向贫弱开刀!
微波
香港特区政府多年来推行「?贫济富」政策,一再向社会上最穷苦的社群开刀,在削减综援金额及津贴的问题上也表现得很清楚。
香港回归后,当歌功颂德者宣称回归后「明天会更好」的时候,当局在1999年便一下子大减综援基本金额两成,以及一些生活津贴,申请人需要从基本金额内自行支付。今天,当局又完全拒绝多个社会服务、教育、宗教等团体和政党的要求,宣布再大幅削减综援基本金额和补助金11.1%,以及伤残津贴金等。社福署长林郑月娥同时宣称,明年还有3%的「下调空间」;以后通缩持续,也同样会再下调。所有长者、残疾及长期病患的受助人都不能豁免,据称,受到削减的受助人接近58万。高官们知道,这几类人士都是无力反对的,听由别人宰割,都会承受。
此外,申领的条件也收紧。例如,居港1年后可申领的年限,要扩展到7年,在此长时间内,即使生活很困难也不能申领。而现时已有的限制也并不松宽,比如一名老妇诉苦说,她与儿子一家5口同住,单靠儿子很低微的经济收入,但她仍无资格申领综援。
由于香港社会日益向两极分化,贫者越贫、富者越富,贫穷户日益增加,至01年底,户数已增至385600,比96年的309500户增加近25%,同期的人均收入则由1700元下降到1400元。这表明他们是更加需要多得到综援,以维持合理的生活。现时当局反而要一再减少金额,显然是另一新的倒行逆施。而当局又以申领人数逐年扩大,综援支出不断增加为另一理由,要野蛮无情地推行削减。而且,林郑月娥还警告,可能采取「更激烈的措施」:综援总开支封顶。这即是意味,尽管申领受助人以后年年增加,总开支也不增加,而只在所有受助者的基本金额内分担。如果这样就揭破不只由于通缩的「理由」了!
为了向社会最贫穷的弱势社群开刀,当局便出动它的宣传机器,制造「社会舆论」,例如说,许多领综援者都是懒人,比去工作收入更多;被认为领综援可?,使他们觉得在受人歧视、鄙视,包括其子女受同学或其他人?笑。由此造成更多的社会分化和歧视。
但实际上,部份市民被迫申领综援金,基本上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他们或者由于失业而找不到再就业机会;或者因年老伤残而已失去工作能力,或者被伴侣抛弃而又要抚养年幼儿女等等,却又遇上本港社会福利保险等法制很不完善,没有全民退休保障制,没有失业及伤残保险金,没有最低工资制和工作机会以保障工人的收入,没有完善的追讨赡养费法律制度......,这使得有关人士不能不要靠综援来维持自己及无依家人的生活。
当局之针对弱势社群「埋手」开刀,也包括对短期合约的外佣,需每月征收400元税,幅度近11%,却无薪俸税一样的宽免额和5%的起征税率。他(她)们每日工作一般比8小时制高近一倍,而原有月薪3760元,比其他的薪俸税起征点高很多;同时又被取消原来享有的较低廉医疗福利,要雇主为外佣买医疗保险费,等于变相地由外佣负担医疗费,佣主并无得益。这就充满种族歧视和欺压弱势社群的意味。难怪激起来自东南亚5国的12000外佣齐起反对,团结起来游行请愿。这种情势,将大大影响香港在国际上的形象。
另一方面,当局又高喊节省开支,以此向下级公务员开刀,实行一刀切减薪6%。但高层的待遇优厚,减几千元不会有甚么影响,而且,当局仍继续在「肥上」,例如,8名常任秘书长获得跳级升职,等于跳级大加薪,单为此每年便多耗176万元公帑;而有能力送子女到海外读书的,一般都是高中级的公务员,港府02/03年的教育津贴劲增约1成,需拨款7亿元应付。对于港府高官奇高的薪酬待遇,照理早应大幅削减,以节省巨额公帑的,但高官们反要背道而行。
如要削减财政赤字,港府必须征收高收入的公司和个人的逐级累进税,收入越多的,税率应越高,以之回馈于香港社会,但港府一直拒绝向富人动手,充分显示富人治港的「?贫济富」特性。
2003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