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战争火上添油
尤德里
现时,观察家们的问题是:以美国为首的反伊拉克战争“何时”开始?而不是过去所问的“如果”战争开始了......。但反伊战争是否早已经开始了呢?
仅在2002年8月,美英轰炸机“出击10次”,在伊拉克领土上轰炸伊军指挥中心。在公众争论的阴影下,美国正在伊拉克周边地区部署军队,其速度节奏之快,远远超过1990-91年“沙漠风暴”战役的准备阶段。美军驻扎的地区还有:中东、中亚、非洲的合恩角,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卡塔尔、巴林、阿曼、也门、埃里特里亚和肯尼亚。此外还要加上美国军舰驻扎在波斯湾、阿曼海、红海和地中海。在所有这些地区和国家中,以色列起著头等重要的作用。
用不著大家大惊小怪的是,美国军事专家强调指出,发动对伊战争的后勤工作,在数量上要超过1990-91年的“沙漠风暴”战役。
权力垄断
反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帝国主义对反伊战争已作出了新的部署。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政策的大纲草案已经制订出来。一九九二年三月八日纽约时报透露说,大纲起草者就是现任布殊政府中最有影响势力的人物和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人。大纲的主要内容就是为五角大楼提出了“防御计划指南”。指南详细说明了美国在后冷战期的外交、军事政策。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这一政策断言,美国的使命在于确保世界任何地区不得有敌对的超级大国出现。美国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说服其他先进工业国家深信美国定将保护她们的合法权益,保持她们有足够的军事实力。大纲进一步说明,美国必须保持现有机制,力图阻止潜在的竞争大国发挥它的地区性的、甚至全球性的重要作用。大纲指出,俄罗斯和中国具有潜在威胁性,并警告说,德国、日本以及其他工业大国,只要她们的安全受到威胁,定会重新武装起来,要求得到核武器,这便会同美国进行竞争了。
这一方针与赖斯、拉姆斯菲尔德、切尼的声明有惊人的相似。2002年9月20日纽约时报又透露一个文件,名为《威胁与回应》。
纽约时报评论这一文件时说:“布殊的原则,在国家安全措施方面,比之自列根时期以来任何措施更为有力,更具进攻性,这原则包括削弱核不扩散条约,采用牵制和威胁战略,认为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美国主要政策几乎都已失效了,认为对美国的威胁与其说来自那些胜利了的国家,倒不如说来自那些失败了的国家。”文件中最突出的因素在于布殊坚持在苏联解体之后,不容许任何外国势力能追上美国已经取得的领先地位。当俄罗斯陷入深刻的财政困境时,布殊的原则便是针对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因为这些大国正在增强她们的常规军事力量。
所有这种论述是同2002年1月出版的《核形势评论》杂志所提出的,以及赖斯和拉姆斯菲尔德所发表的论说,是完全符合的。英国日报总结说:“总之,赖斯女士和布殊先生认定,他们能支配其他国家,并与这些国家结成同盟。美国军事优势能阻止其他国家追求他们自己的军事规划,并鼓励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合作。”
按照美帝国主义这一总方针,我们定必走近反伊拉克战争。由这一战争所激发起来的一国或一地区的不平衡和政治不稳,却将与这个总战略一体化。这个一体化定将提供机会重新形成有利于美国,以及它的享有特权的盟国的力量关系,确保控制某些国家及其资源,通过政权的改变,建立新的同盟,削弱他们现有的及潜在的敌手地位。
二十一世纪的能源市场
美国的优先性是同其军事实力相一致的,因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向著有利于美国而重新调整。美国是历史上空前的世界大国,也是最大的债主国。欧洲、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各国的金融转移,使美国财政赤字得到了缓解。
如果说美国依赖国际金融流入到华尔街,它也同样依赖能源所需的石油进口。2001年5月提出的全国能源政策报告──即众所周知的切尼报告──显示了两大优先权:(1)在长期内增加并确保对波斯湾地区的油源开发;(2)使油源供应多渠道化。
伊拉克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蕴藏国:计有1120亿桶。二十多年来,地质研究已经中断了,73口油井中,仅有24口还在营作。有人估计,伊拉克石油蕴藏量可高达2500亿桶,而且石油质量高,提炼成本低,交通方便。换言之,如果谁掌握了伊拉克的石油资源,谁就享有21世纪能源市场的决定性影响力。
伊拉克石油是处于多种策略较量的中心。2001年6月,联合国辩论“以灵活方式制裁”伊拉克时,法国提出的议案,允许外国资本投资伊拉克油田,却遭到了美、英的阻挠。尽管有这些障碍,多个石油公司已同伊拉克政府签订了合同,他们获得了直接勘探和提炼权,这就突破了伊拉克国家公司的传统政策。
然而,所有上述这些计划,都有可能失败,因为美国感兴趣的是“改变伊拉克政权”,因此,美国、欧洲、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某些公司关于开发伊拉克油田的合同,在“改变政权”的情况下,定将宣告无效。伊拉克反对派宣称,“政权改变”是有利于美国财团的介入,而萨达姆.侯赛因所签署的合同在法律上是无效的。迪克.切尼的总公司及其购并进来的公司现正专门从事于评估伊拉克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蕴藏量,只有这些公司占据了勘探广大地区石油的前线位置。
阵营调整
美国中央情报局负责人詹姆斯.伍斯利毫不含糊地声称:联合国安理会各成员国之间的商谈,是在激烈的讨价还价声中产生的。但与美国站在一条战线上的成员国,可与美国分享战利品,而其他成员国则须看他们未来的结盟趋向。
诚然,控制伊拉克石油不仅使美国在与沙特阿拉伯处于危机时期能保证常规供应,而且还能使美国掌握了对油价施加压力的手段。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及查韦斯的委内瑞拉的实力已被削弱了。如果油价下降到每桶18美元以下,沙特阿拉伯的财政稳定性必将动摇。美国手中还拥有一张强有力的王牌,那就是“改变政权”。油价下降,俄罗斯石油供应必将迅速贬值──而西伯利亚煤油成本是很高的,俄罗斯全国经济定将感受到这一点。普京及其助手们是知道这一切的。美国已经成功地冲击了俄罗斯对巴库(里海边)──第比利斯(格鲁吉亚)──土耳其的石油管道运输的垄断权。德国总理施罗德在大选期间对布殊的强有力主动权深感不安是十分明显的。但2002年9月24日,施罗德拜访贝理雅,标志著阵营重新调整的第一个阶段。德国西门子集团公司总经理波埃尔将发出呼吁说:“德美关系特别重要:基本的政治价值与经济定位的协议决不应轻易撇开,在热火朝天的选举运动中,施罗德定会发表有关伊拉克政策的谈话。”环绕在美国立场周围的阵营重新调整,要比人们所设想的快得多。但对于左翼分子来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取实力地位的种种政治花招,却不值得恭维。
(黄申摘译自《国际观点》2002年1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