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的經濟危機

                        柳真譯

 


    阿根廷經濟和社會的爆炸清楚地表明帝國主義所積累給她的內部矛盾。

    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重要的製造工業的阿根廷,被西班牙、英國和美國帝國主義者連續不斷地非法剝奪已有許多個世紀了。

    這個國家可以看到一天有2000人淪落到貧窮線以下的生活水平,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有過優厚的待遇和合格的專業。阿根廷有1,400萬人的生活不到4美元一天,而他們卻面對擺滿食品和生活消費品的超級市場。

    當美國和英國的消費者或多或少受到鼓勵,拿出他們的信用卡無節制地消費,以「挽救」他們國家經濟的時候,阿根廷人卻被告知:他們不得不挨餓,接受政府機構的裁減,達到20%的失業率,政府資助的企業把工資削減13%,和付給過低的報酬,或者在某些情況下停付退休金,以便拉盧政府能夠償還它的外債。

    阿根廷對帝國主義的依附,體現在長期的貨幣不穩定、對外投資者和銀行拖欠巨額的債務。

    在80年代晚期,當物價每個月以兩倍的速度增長時,政府非常嚴格地限定比索對美元的匯率。那就是說,一比索可以兌換一美元,而阿根廷的利率同美國流行的利率是相同的。

    這一個措施穩定了貨幣,並且在幾年當中開創了經濟的擴展。可是成本在外國的債務中仍繼續增加。

    在1997年標誌太平洋「虎」的經濟的真正弱點,在東南亞已變得很明顯了。泰國、印尼、南韓、台灣、菲律賓和其他國家出現了貨幣大貶值、工廠關閉、貧困增長和社會政治的不安定。

    這些事態的發展在其他「新興的市場」像俄羅斯、巴西引起了危機,當希望繁榮寄託於「新技術」被拋棄成為昂貴的冒牌貨之時,世界貿易遲滯,而最終在2000年走入逆轉時期。

    這些問題集中在財政和股票貿易部份,那是巨大的水泵,從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汲取財富進入美國、日本和西歐的銀行金庫裡去。

    1998年,巴西一個股票市場的暴跌,使巴西貨幣的價值劇貶。從巴西來的降了價的出口商品是阿根廷的主要競爭者之一,因為貨幣的行市牌價是限定的,阿根廷不能貶低比索的價值來報復,阿根廷的經濟遂走進衰退。

    這不僅使阿根廷人失去工作,而且使它喪失了出口利潤。這就是說,這個國家不能如期償付她的美元債務。政府不得不在國外提供更高的利率,以便借得更多的美元來償付已過期而未償清的貸款。

    2001年第三季度,阿根廷全國生產總值比上年同期幾乎降低了5%。製造業和建築業降低的數字是7.1%和12.3%。銀行家覺得比索的估價過高,超過了50%。

    這個國家很快就債台高築,達到1320億美元。為了把錢都一起積累下來償還債務,激進的總統拉盧採取了一種「零赤字」的政策。嚴厲的措施強制施行了。公職人員的工資削減13%,更多的削減還在威脅著,退休金也要削減,而且在某些情況下根本不予支付。

    許多阿根廷人實現匯率的限定標準,是在強大壓力下進行的,並且採取措施把他們的比索兌換成美元,或者在良好的情況下,在國外,把他們的銀行存款換成美元結算。在2001年,有180億美元匯出國外。

    政府因此採用了嚴格的金融管制,包括小額提款。同時,國內的利率必須追隨美國的利率。結果政府不能降低利率去支持阿根廷遭遇困難的企業。

    拉盧的激進政府使各個社會階層,包括反對它的階層成功地團結。

    窮困的專業人員、破產的小商人和零售商、沒有現款的公務人員、挨餓的領取撫恤金的人,和失業的工人及青年群眾,都團結起來要求拒付外債,立即降低比索的價值。

    危機的起因,既不在於競爭,也不在於繼任的阿根廷政府的腐敗。其根源在於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通過資本剝削人民的勞動。

    利潤取自無償的勞動時間,工人們對生產出商品的貢獻大於他們所得到的工資。

    階級鬥爭根源於人們拿取剩餘價值和佔有工人在勞動進程中所生產的商品。這是驅動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這種情況是近幾十年來差不多每一個時事評論員曾經痛苦地隱瞞著的。

    但是,集中起來的世界危機,已經把這個因素給世界帶來迫切的關注。它最強有力地表現出阿根廷人民的命運,但帝國主義卻將之歸咎於阿根廷人民和他們抵抗的強大精神。

    (柳青譯自《工人國際報》2002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