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解嚴重民困 港府責無旁貸

                         微波

 


       當局帶頭推動失業潮

    香港的民眾困苦,半年來已越來越非常嚴重。港府與大機構對此實在責無旁貸。

    為了加緊推行「瘦身」,財政司司長宣佈今年度的財政赤字可能高達600億元。依照過去的「例牌」做法,當局每次在制定新財政預算時,總是大大地低估收入、高估開支及赤字,以打響他們的如意算盤,但結果卻總是證明財赤是被大大高估的。這次的估計也難以令人相信。

    但高官們卻以這類的手法,製造政府各部門必須「資源增值」、「瘦身」的「理由」。當局在半年前又呼籲私人機構「瘦身」,由此掀起洶湧不停的裁員潮。

    藉口要「資源增值」,港府各機構首先紛紛帶頭變相地裁員和減薪或凍薪,不少部門實行工作外判(今後將會普遍推行),以便使原有大批僱員離職而失業(例如財政司指令建築署在未來5年把9成工作外判予私人機構,3年內削減3成人手。連培育為人師表的教育學院,也推出了強制退休計劃,粗暴地「送走」30多名講師,迫得他們要起來抗議,向社會提出控訴。

    香港是百分百的資本主義制度,資本家唯利是圖,只謀求追逐最大的利潤。因此,在「9.11」後,經濟不景嚴重惡化,他們更加要跟隨政府,爭先恐後地對職工實行裁員減薪。壞消息幾乎無日無之,連年年賺大錢的大機構也爭相效法。即使是港府公佈的保守數字(它們總是與民間團體和工會等的調查所得低很多的),也一連5個月逐月上升,最新的是9至11月的失業率達5.8%,失業大軍增到20.5萬人,各行各業職工的失業率都在上升,而且有6成以上失業者失業超過6個月,意味再找到工作的機會更微;半失業的比率也從2.6%升到2.9%,就業不足的人口接近10萬人。當局更明言以後的失業率還會繼續上升,從而再創歷史高峰。

        加劇社會兩極分化

    港府高官一方面大呼人人要同舟共濟,共渡時艱,勒緊褲頭忍受困苦;但另方面,自己卻一直享有豐厚的薪津福利待遇。特別是,在當局管轄下的公營機構,其高層人物的薪酬更為奇高,遠比其他發達國家的同類高層為高,以致激發市民普遍不滿,要求大幅予以減低。例如,現時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年薪為900-950萬元(比美國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高出6倍),每年還要加薪平均6.7%,這種待遇是由港府財政司決定的;九廣鐵路楊啟彥去年為600-650萬元(比英國鐵路主席及行政總裁高出1倍);房屋協會執行總幹事500萬元;機場管理局行政總監350-400萬元(比英國民航局主席高出4倍),強積金管理局行政總監426萬元。他們從公帑取得的收入,比諸香港基層公務員的平均年薪,更高出幾十倍。人們的「理由」是要向私營機構高層看齊。這種懸殊情況,確是令人無法接受的。實行這樣的薪酬制度,也是政府及公營機構開支龐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年前市民要求高官應該減薪,高官的回應初時是拒絕,後來在壓力下轉移矛頭,提出要檢討整個薪酬制度,意圖把中、低級公務員的薪酬也「一視同仁」地加以調低,這種手法是可鄙的。應該大減薪酬的是高層人員,而不應是中下層人員。

    香港特區政府在回歸後實行的偏重資產階級利益、輕視低下階層權益的政策措施,大大增加了貧窮家庭的數目,他們收入不敷支出,很多家庭都跌進赤貧戶之列。大半年來申請綜援及失業救助人數逐月飆升,說明這個趨勢的急速發展。

    這種發展又更加使香港的貧富懸殊日益惡化,估計未來幾年仍會繼續惡化。據民協11月中公佈的調查發現,逾8成被訪市民認為,本港的貧富懸殊問題已達到嚴重或非常嚴重的境地。據統計署資料顯示,目前反映本港貧富懸殊的堅尼系數高達0.525、與世界銀行公佈的各區域系數相比較,本應是中度發展地區的香港,卻相當於低度發展國家的水平(如馬里和尼日利亞分別是0.505和0.506(見11月16日《蘋果日報》載)。而系數越高,表示貧富懸殊越大,也顯示大多數人民的貧困越嚴重,民間怨憤越深。

    一方面,是受薪勞動者工作權利在裁員減薪大浪潮下得不到法律保障,最多只得到數額有限的補償,卻很可能長期陷於失業中;另一方面,香港政府卻盡力維護資產階級大財團集團的利益,有特設的法律條例週全地保障其利益。比如一些壟斷性公用事業可獲得13.5%利潤率的法例,便是顯例。儘管香港電燈公司去年獲利40億港元,但它利用當局的法例,隨意擴充設備,不必要地造成電力大量過剩,以製造未達到合法利潤率的藉口,實行再加電費。而港府則以協議規定為「理由」,任聽它在現時的民生十分困苦時期,電費不但不減,反而任加無阻。這是港府維護大集團利益的最新事例。

          壓搾弱勢社群

    在政府的美麗「資源增值」藉口下,對於社會福利的一些開支也巧立名目予以緊縮。例如要福利機構被迫接受一筆過撥款制度,致使有關機構也要緊縮人手,員工的工作量及壓力大增,工傷數字由98年6百多宗倍增至去年的千多宗。而社福機構為了節省資源,以及累積較多資源,出現阻攔員工報工傷或不承認是工傷的情況,使員工健康受損。(見12月27日《成報》報道)

    不少政府機構又繼續推出它們的增加民困的措施。例如,房委會雖然經過多年大力壓搾窮人脂膏而累積著數百億元財政盈餘,最近仍推出新的辦法,建議收緊公屋及居屋申請資格,把入息限額下調17%,使1萬個輪候冊上的家庭會被剝奪資格,每月要花5千元以上租住私樓,從而令許多低下層市民更加貧窮化;而這樣調低入息限額,又可增加富戶數目,製造加租的口實。同時,房屋局又迫令房屋協會在1年內兩次調低公屋入息限額1至2成,以拉近後者與房委會所定限額的差距,藉此剝奪低下層市民住屋的需要,更為未來減建公屋舖路。因此,引起多個基層團體的聯合譴責、強烈反對。

    近幾年來,絕大部份消費物價指數都向下調,如食品、住屋、衣履、耐用物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減低;但公用事業如水、電、燃氣、交通等費用卻仍在持續上升,表明後者為了繼續獲取厚利,竟不顧市民大眾的困苦加深。這迫使立法會8個政黨於11月中聯合通過動議,要求政府爭取公用事業減價,以及政府減低水費和排污費,以紓解民困(職工盟更提出加入學費、醫療、牌照等政府收費,但未被列入)。可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對此的回應卻使各黨派大為失望,他的新聞秘書又表示,希望大眾明白政府目前面臨很大的財政壓力,在作出任何決定時,都要平衡各界的利益。即是說,要照顧政府和公用事業財團的利益。這是政府只顧財團、不管民眾疾苦的不負責任又一表現。

    更有諷刺意味的是:剛剛在8大黨通過上述動議之後幾日,港府的郵政署長陸炳泉仍然公開重申:該署會按計劃於明年4月增加本地郵費,以此姿態同他們對著幹。

    香港政府的上述許多錯誤政策措施,既然大大加劇了民間的困苦,就更加有責任立即改變它們,而採取紓解民困、保障廣大市民權益的有效政策措施,動用大量財政盈餘去援助他們度過當前困難、幫助失業者重獲工作;同時,應該對獲得巨額利潤的公司和高收入者徵收累進稅,以彌補財政開支。

    2001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