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的經濟持續增長之夢

                        溫斯坦

 


    〔編者按:下面的文章寫於2000年9月末左右,該文作者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思想方法,剖析了美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官方看法只是一個夢,這個夢很快便破了,在短短幾個月之後,他們便被迫以連續減息,來企圖阻遏美國經濟走向衰退。由此看來,這篇文章有力而準確地評估了美國的經濟,並沒有顯出其過時。〕

    美聯邦儲備局主席阿倫.格林斯潘曾經要提高利率,使美國過熱的經濟降溫。他知道如果經濟繼續加溫增長,遲早一定會走向反面。他希望輕輕推動一下股票下跌,使經濟軟著陸。

    那些長期持樂觀態度的股市顧問和投機家們無視經濟的衰退,「吵吵嚷嚷」預言經濟的無止境增長,及共同利益和股價的普遍升高。他們下了十年以上的賭注。

    對於前所未有的經濟持續增長這一事實,作者阿列克斯.貝蘭遜在《紐約時報》(2000年9月9日)的商業欄目上,簡潔說明了這樣的觀點:

    更高的生產率增加了公司的銷售能力而不需要增加工人。即使有增加勞動力的要求(因之工資會提高),共同利益仍然隨著工人生產率的提高而同步提高,比總體工資的提高要快得多。而且,加班加點,賺更多的錢,會引來股價上漲;而股票就是公司未來利潤的部份。

    而愈來愈多的經濟學家都接受這種一時流行的左道旁門觀點,認為美國可以持續提高利率,使經濟的增長不致引發通貨膨脹,應感謝電腦和訊息技術的進步。

    假如這個觀點僅僅來自華爾街的「吵吵嚷嚷」的種種說法,這不會有太多的意義。但,美國儲備局主席也支持這種觀點。說起來,格林斯潘還是最早提出這種觀點的第一人呢。他認為,「新經濟」——指建立在電子處理的訊息技術基礎上的經濟——特別是在全球化經濟的美國企業部門,大大推動工人生產率的提高。

    要拆穿這些把原本就是十分複雜的經濟過程簡單化的觀點,必需確認一些基本事實。

    首先,工人生產率有過突出的迅速發展的經歷,這是不成問題的。這一點並不新鮮。在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一般說來,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都是趨於提高的——包括基於蒸汽機、電力、內燃機、自動化等等的廣泛應用使勞動生產率非常迅速提高。

    但,生產率的迅速躍進,並沒有消除資本主義生產由繁榮到衰退的循環週期;也沒有絲毫證據表明不景氣一定不會隨著最後的繁榮而來。

    像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那樣有影響力的人,為何有必要參與如此草率地議論資本主義的規律呢?說起來,假如資本主義的前景真的如同所畫的玫瑰花一樣鮮艷,為何還要花氣力去解釋呢?為何他們不舒舒服服地躺在靠背椅上去享受永恒的資本主義繁榮的幸福生活呢?

    他們無法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在人們大吹大擂的背後,潛伏著真實的憂慮,這就是全球化的增長已達到了頂點,而由繁榮轉向衰退正以快步走來。因此,格林斯潘的聲言,把問題說得很簡單,祇是企圖使他的資本主義伴侶相信,好日子還沒結束,投資是安全的。

    必須肯定,經濟的增長能夠堅持多久,達到什麼程度,心理的因素起一定的作用。但它僅僅是包含在整個經濟過程的諸多因素之一而已。

    英國作家G.K.Chesterton認為生活是「邏輯學家的陷阱」。因為生活幾乎是,但也不全是理性的。他說:「生活就其自身而言,似乎祇有些少是公式化和有規律的。它的理性是明顯的。它的非理性卻隱藏著。它的野性潛伏著等待發洩。」

    其他工業大國像格林斯潘那樣的人,都是受到與他們同等地位的人的委託,去管理經濟,並及時發現和克服他們不曾料想到的問題;當這些問題一露頭就能夠使它們不致釀成大禍。

    現在,問題十分明顯,在1999年,歐元作為歐盟的通用貨幣,與美元的比價為1:1.17,而到2000年,已下跌至1:0.847。這就成了嚴重的問題了。

    而更壞的事情是在同一時期,每桶原油價格上升到十年來的高峰,37.20美元。

     下跌的歐元和上漲的油價

    首先,世界資本主義的真正的活動家,和像震盪器那樣的人物(shakers),非常擔心歐元的下跌和原油價格的上升會影響美國的繁榮和全球經濟的惡化。

    我們記得,專家們曾盛贊美國經濟的迅速增長乃係全球資本主義化的唯一動力。世界經濟的命運比以往更緊地繫於美國經濟。

    我們還記得歷史上類似的事。在20世紀的20年代,美國經濟(像今日一樣),以飛快的速度增長,按照當時(也像今日一樣)天花亂墜的報導,說「每個人」從股市的投機中都發財了。「瘋狂的20年代」美國經濟造就了大批的百萬富翁,這是眾所週知的。與過去情況不同的是,今日美國經濟不僅造就百萬富翁,還造就了一個新的百萬富翁軍團。

    在「瘋狂的20年代」,當美國的有錢人更加富有的時候,歐洲亞洲卻出現了經濟停滯,一個接著一個為一連串的革命前夜和革命的危機毀壞了。無論如何,「瘋狂的20年代」是如何結束,「大蕭條」是如何開始的,這同樣是個古老而又十分令人沮喪的故事。

    現在,對美國經濟懷有更多的期望,沉浸在瘋狂的90年代的歡樂中。但美國既不是生存在70年前與世隔絕的真空中,今天也不是與世隔絕。今天是全球化經濟,當美國經濟陷於衰退時,整個世界就會捲入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激烈的經濟、社會政治危機的漩渦中。

    今天,美國比以往任何時候與全球化的資本主義經濟更緊密地纏在一起了。所以,世界第二大重要的貨幣歐元的跌價,就會是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惡化的先兆。

    大約在9月20日開始,世界經濟潛在的危機,突然公開化了。新聞傳媒立刻就注意到歐元的跌價和原油的漲價會使全球經濟的穩定受到嚴重的威脅。

    《紐約時報》的一篇日期註明為9月20日的新聞報導說:「歐元的暴跌和燃料價格的迅速上漲成了今日世界頂級的財政官員在會議上優先討論的主題。」作者約瑟夫.凱恩還報導了官員的反應說:

    「法國的領導人在工業國七國集團於週六週日在此集會時提出警告,認為原油和汽油的漲價已引起全歐洲的抗議。他要求共同確定原油的最低價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高級官員警告高油價的危險,而且異乎尋常地直率提出,要求七國集團進行干預以加強歐元……。

    「疲軟的歐元和高油價結合起來,這在歐洲使人感到特別危險。這是個新的信號,表明地區的生氣蓬勃的經濟可能要減慢發展速度了。今天,舉例說,誰也沒想到意大利竟宣佈按季度減慢經濟增長的速度,並要監視德國的經濟動向。」

    丹麥好幾年前便拒絕建立單一貨幣條約,在9月28日舉行全民投票反對參加歐元。

    這些都給世界上最富有、最有力量的七國集團施加壓力,不管喜歡不喜歡,它們被迫試圖改變下滑的歐元。

    關於七國集團是否要維持歐元,同一期的《泰晤士報》報導當時領導人的想法是:

    「歐洲的一些高級官員暗示,他們贊成干預。但財政部長羅倫斯.H.舒麥思則表示不同意,認為沒有美國的參與,任何干預都會帶來更大的失敗風險。

    任何干預都會失敗。這使克林頓政府很為難。耗費大量美元推動歐元升值而使美國貿易出現赤字——今年預計為3540億美元,這是不能忍受的,會使經濟受到削弱,和傷害副總統戈爾的總統競選。」

    倫敦的《金融時報》在9月22日報導;那些支配世界經濟的人的一般觀點認為,要挽救歐元,需要有鐵達尼號油輪那樣的龐然大物才能把它翻轉過來。這位記者寫道:

    「分析家認為,歐元滑坡的真正原因在於歐元從歐洲地區長期外流。在高回報的承諾下,歐洲的公司和股票投機商都被吸引到美國去。

    「當投機的攻擊會受到中央銀行的干預所抗衡時,資金的流動很難回籠。」

    《金融時報》9月23、24日的報導,使所有的重要新聞傳媒和金融投機商受到意外的驚嚇;報導說:「中央協調銀行要介入支持歐元,認為通貨的軟弱已變成全球的問題。」

    但傳媒一般認為,干預並不使投機商感到吃驚。歐盟、英國、日本和美國的中央銀行去收購估計約值20-100億美元的歐元,相對說來是很小的數目,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甚至沒有人知道,這樣小數目的經濟援助是否能解救歐元的困境,能夠維持多久。

        比過於簡單化更壞

    現在,我們把問題置於總的世界狀況下來考慮。我們要回到開始討論的題目上來,即格林斯潘力求提高利率使美國經濟降溫,以求能夠軟著陸。

    美國同工業國家七國集團一起用美元購買歐元,企圖制止歐洲通貨崩潰,其結果正好與格林斯潘提高利率,使大量資金流入美國這個目的相反。

    事實上,如果美國政府要花太多美元去挽救歐元,美元的價值也會下跌。

    如上所說,任何干預都會失敗,或者是損失好多億美元,使美元的信譽盡失,或者是歐元得到挽救,而使美元失去供求平衡。

    且看9月22日《金融時報》關於美元信譽下降的報導吧。

    在討論到生產率的提高不一定能增加得益(這是官員們承認的)的時候,作者寫道:「事情引起了歷史的回憶。日本經濟持續增長的優勢曾是80年代的普遍話題,而今日為什麼很少聽到了呢?假如美國(挽救歐元)失敗,這就意味著消費信譽盡失,證券市場崩潰,美元暴跌,物價下降。這樣,要其他各國避免重蹈覆轍是很困難的。所以克林頓總統警告說:汽油會是個起爆器。

    我們要記住,與類似格林斯潘的自信相反,說「新經濟」和比總工資增長得更快的生產率可以控制通貨膨脹,而事實上,通貨膨脹卻在飛快地到來。美元「超值」這個用語,祇不過是用來掩蓋美元已經喪失其「絕對」價值的一種說法而已。

    這是世界貨幣制度建立在金本位制以來從未發生過的事。如今世界各種貨幣的價值是互相比較的。它們的價值會一起或多或少地下滑,它們喪失價值原因在於通貨膨脹,而人們卻要掩蓋這一事實。

    正是在南亞各國十分脆弱的貨幣的崩潰威脅著全世界,擾亂了世界貨幣制度,金融投機家感覺到美元或其他世界重要的貨幣軟弱無力時,全部用(貨幣)紙牌搭成的房子,就會突然坍塌,那時候就不會有什麼貨幣有能力來解救了。

    正如我們看到的,美聯儲局首腦格林斯潘給予首肯的華爾街那些「吵吵嚷嚷」的論點,即所謂「共同利益會隨工人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比總工資的增長還要快」,這種說法實在是錯誤的。

    (蔚然譯自《社會主義者行動》200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