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撞機事件看中美關係
軍行
美國偵察機4月1日在中國海南島空域附近被中國兩架戰鬥機攔截,並發生相撞,一架中國戰機墮海,機師王偉失蹤殉職,美機也有損壞而被迫降落海南島,機組24名人員同遭扣留。在中方堅持之下,美國為要機員獲釋,便致函中方對失蹤飛行員及飛機表達誠摯的遺憾,以及「就美機未經口頭許可而進入中國領空和降落中方機場向中方表示非常抱歉」(但信中仍無作出認錯式的道歉),中國政府才釋放了全部機員。這表明美國軍機長期以來在中國沿海領空進行間諜偵察、蒐集情報的任務,以世界憲兵頭子自居,是霸權主義的表現。因而造成這次中國機毀人亡的悲劇,這種霸道行為是必須予以譴責,在中國沿海空域的偵察飛行是必須停止的!
但在機員返美後,美總統布殊的態度隨即強硬起來,指責中國扣留機員11天,堅稱美機在國際空域執行任務,沒有做錯,絕非禍首,還會要求美國代表嚴厲質問中方,為何挑戰「合法飛行」的美機?美國務卿鮑威爾也聲稱,美方沒做錯事,因此不可能會向中方道歉,「道歉意味要對撞機事件產生的一切後果負責。」
布殊在上台之前,已不認為中美是友好戰略夥伴關係,而是重要的競爭對手,視中國為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威脅力量。他上台後認同其國防部長提出的建議,放棄二戰後重歐輕亞的戰略部署,反映出美國要把頭號敵人由俄國改為中國,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政策;從而更加打台灣牌,幫助台灣加強軍力,在撞機事件後不久,他就批准向台灣出售可能達50億美元的先進武器,包括驅逐艦、潛艇和戰機等。他甚至一度對傳媒表示,一旦台灣受到大陸攻擊,美國有義務保衛台灣,將竭盡所能幫助台灣進行自衛。雖然他稍後聲稱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沒改變,出兵協防台灣只是其中一個選擇,也希望台灣不會尋求獨立,而信守「一個中國」的原則,這些較溫和的多少帶外交式的說法,也難抹去他先前那種強硬態度的真情流露。
布殊是非常右傾保守的美國資產階級代表,自視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盟主,要在世界各地保護美國資產階級的利益。為此,他領導下的政府單方面退出改善地球溫室效應的《京都協定》,以免這項協定損害美國有關工業的利益;此舉連歐盟等國也表示不滿。美軍核潛艇在夏威夷撞沉日本漁船,造成9名日人死亡;它的核潛艇又未經許可而駛入日本港口,等等,都激起日本民眾的憤怒。它以「間諜」理由驅逐51名俄使館官員,表現他對俄國的強硬姿態,招致俄國同樣的報復。布殊上台後顯現出對北韓存有敵意,使朝鮮半島局勢重趨緊張,引起南韓人民的反美情緒愈來愈高漲,2千名民間組織成員示威,抗議美國發展全國導彈防衛系統。它所推行的經濟全球化,更是到處激起各國民眾的抗議鬥爭……。所有這些,都顯示布殊所加強推行的霸權主義普遍遭遇各國人民的反對。他的強硬外交政策,也將增加與各國間的摩擦不和,加劇世界的軍備競賽。
中國日益實行市場經濟而走向資本主義化,是美國所樂於見到並設法推動中國全面加以完成的。中美兩國在經濟、貿易上互有重大的利益關係,美國資產階級和中美兩國當權者都不願兩國關係太過惡化,以致損害自己從對方所能得到的經濟利益。這是撞機事件不致繼續鬧大、北京不願利用民眾情緒激烈反美的原因。但在可見的這幾年間,中美關係將不會是融洽友好的。這些發展也說明,幾年前北京領導人宣稱與美國建立友好戰略夥伴關係,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這種關係只能建立在兩國都是社會主義制度而非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上。
台灣當局利用布殊的強硬政策,花費非常巨額的資金,從美國買入大量武器,這並不能有效保衛台灣,反而會激起北京的負面反應,加速兩岸雙方的軍備競賽,加劇兩岸的緊張關係。這又一次表明,要達到兩岸的最終統一,必須兩岸都實行徹底的民主改革,以便在全面民主的基礎上實現兩岸人民自願的和平統一。
2001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