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評中共制定「十五」計劃的建議

                         張開

 


    中共中央在今年10月11日通過並公佈了《關於制定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作為制定該計劃的指導思想、方針和措施的準則。

    《建議》首先宣稱,今天已達到的主要成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日益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已經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

      要求完善市場經濟體制

    它重申中共「十五大」提出的遠景目標。「十五」期間(2001至2005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為到201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堅實基礎。這就是說,10年間的國內生產總值要增加一倍,亦即從預計今年末可達到的87,000多億元增加至174,000多億元。

    為了達到這樣高速度的經濟增長,它提出「十五」計劃要把結構調整作為主線,要充分體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要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繼續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而現時「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鎮化水平低,這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

    《建議》幾乎是把過去黨政文件中列出的應做的方針、政策、措施羅列起來,對方方面面都要應有盡有的加上諸如努力增強、促進、發展、發揚、完善、健全、重視、改進……等字眼,其總目標就是繼續推行現時的路線、方針、政策、措施,把已經初步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調整好,推進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成為全面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倘真達到這些目標,就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全面完成。從這個意義說,這樣的「十五」計劃將是替中國進一步復辟資本主義起重大的促成作用。不管中共在「市場經濟」前面冠上「社會主義」的美好形容詞,這種市場經濟實際上仍是資本主義性質,更加背離社會主義道路的。

    《建議》具體地重申: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要積極探索國有資本管理的有效形式,鼓勵國有大中型企業通過規範上市、中外合資和相互參股等形式,實行股份制。過去,政府曾規定,在中外合資的股份制企業中,凡關係國家安全、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企業,必須由我方控股;但現時卻不再提「國計民生」的限制了。過去,國有企業是受到國家各種優待和補貼扶助的,現時卻遭大量減少,以便政府「要為各類企業(包括私有、外資等企業——引者)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建議》語)。諸如此類的改變,將使國有企業越來越難與非公有制企業競爭,越來越處於劣勢而減輕其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喪失其「主體」地位。特別是在明年入世貿之後,這種趨勢將會加速。結果,將導致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起決定性的支配作用,是中國全面復辟資本主義的表現,因而是大開歷史倒車的。

    朱鎔基在對這個《建議》的「說明」中,宣稱「國有企業改革和脫困三年目標基本實現」,這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目標,深化國企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還有許多艱巨工作要做,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股份制改造。這些話意味大中型國企還未改造成資本主義的性質。國家多年來每年都投入逾萬億元去增加國企的固定資產,據稱國企的資產總值已達8萬億元以上,倘從這項數字看,是高出私有制企業許多倍的。但這似乎不是資產淨值,如果減去國企的實際虧蝕和負債,其淨值有多少,筆者現還未有這項資料。

       美麗虛言背後的實際

    至於宣稱國企已經基本上扭虧脫困,那是很可疑的。由於中共中央以國企負責人能否扭虧脫困作為升職或撤職等的準則之一,勢必助長大量負責人弄虛作假,謊報成績,以免受罰,反而可得獎金及好評。例如,據99年12月24日《蘋果日報》報道:中國財政部抽查100家國企上年度的會計報表後發現,造假賬問題嚴重。其中89家企業虛報利潤27多億元,81家多列資本37多億元,83家虛列所有者權益26多億元。這些國企的報表且已經通過82家審計機構審核。今年1月18日的《星島日報》報道:99年有3千家國企實現扭虧目標,同時又有約2千家國企出現虧損。該報在3月8日也報道:國家經貿委主任盛華仁在3月7日的兩會新聞發佈會上承認,國企虧損是「扭轉了一批,又新增了一批」,「在市場條件下,企業今年盈了,明年虧了,難以避免。」這些都表明「基本實現」扭虧脫困目標的說法是不可靠的。

    《建議》又斷言現已獲致「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的成就。所謂「總體」,就是「事物的全部」、整體的意思;「小康水平」就是指家庭經濟已達到「比較寬裕可以安然度日」的水平(均據《辭海》的闡釋)。今天,全中國人民的生活果真已過著這樣的好日子了嗎?事實上,市場經濟的發展,已帶來日益擴大的貧富懸殊、兩極分化;對於城鎮下崗失業者、農村的困難戶(據大陸學者估計,他們合共有1億人左右)、以及被迫要到城鎮找工的農村流動人口,都談不上已生活在上述定義的小康水平上,反而大都幾乎是處於或接近於貧窮線上。尤其是為數眾多的農民,據一些研究「三農」(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大陸學者一再指出,中國的農業已變成一個沒有盈餘的產業,而農民則面臨著因遭橫徵暴斂而負擔過重,以及收入偏低等問題。這裡舉出一個產糧大縣(湖北省監利縣)的例子便可見一斑:該縣棋盤鄉黨委書記李昌平,在今年2月10日含淚上書國務院領導,開頭總結指出:「現在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跟著他列舉事實數據加以證明。其後,國務院作出批示,由「農業部派員暗訪棋盤鄉、汪橋鎮,寫出長達17頁的調查報告。報告認為李昌平實事求是地反映了當前農村、農業和農民存在的問題。」湖北省委書記和省長前往「調研」後也「認為:監利縣棋盤鄉等一些鄉鎮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上是大陸一份報章較詳細地披露出該信和報道的。朱鎔基的《說明》中也承認:「近年來,農民收入增長減緩,中西部一些地區特別是糧食主產區甚至出現負增長。」

    而實際上,造成該信所列出的問題的主要根源,是現存的官僚制度和中共的錯誤政策措施,它們不僅只存在於監利縣,而且會遍及全國各鄉村的。這樣的現實,有力地揭破了上引《建議》所吹噓的「小康水平」牛皮。這也表明農村社會的矛盾是嚴重地存在的。

     社會矛盾和問題仍在發展

    《建議》對今天經濟結構存在的問題,和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只說了前面所引的3點,共23個字。朱鎔基的《說明》對此有比較多的承認(儘管仍是輕描淡寫、不肯完全如實地全部承認的):

    「應當充分認識到,經濟和社會生活中還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經濟發展不協調;科學技術還比較落後,企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能力不高;一些重要資源相對短缺,就業壓力加大和部份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農民和城鎮部份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因素仍很突出,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尚不完善;貪污腐化、奢侈浪費現象還比較嚴重,一些地方社會治安狀況較差。」

    不管《建議》滿紙充斥著美麗的句語,要求做到這樣、達到那樣,以期改進中共的缺點錯誤;但這些要求,幾乎已成為黨八股、官樣文章,難以為地方官員幹部落實執行,難以幫助中共克服它的缺點、錯誤所造成的各種矛盾、困難和問題,上引朱鎔基所列舉的矛盾和問題,只是其中的許多種。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越是發展,則在原有的官僚層與工農大眾之間的主要矛盾之外,更恢復了中國舊社會存在過的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之間的重大矛盾,而使各種社會矛盾鬥爭更加複雜化、白熱化。因此,中國經濟即使能夠迅速發展,如果主要是私有制經濟力量的迅速發展、壯大,那也將意味是上述的階級矛盾鬥爭的迅速發展,最後要由工人階級發揮出力量才能解決。

 

    2000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