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經濟全球化?

                         加特

 


    過去二十年內,世界貿易、海外投資、各公司間的國際合併等大量增加。這就是談論全球化新經濟的幕後一切。

    這是否就能說明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呢?這一問題並不僅是馬克思主義者的一個學術性問題。如果根本性變化已經發生了,在反對剝削和壓迫鬥爭中,那我們就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對經濟的分析以及我們的政治綱領了。

    然而,我們仍然堅信,所謂「全球化」是在列寧所說的帝國主義時代範疇內發生的。馬克思主義歷來強調,資本主義的發展必然超越民族國家的界限。早在1847年,馬克思便寫道:「產品要求不斷擴展市場的這種需要,驅使資產階級要在整個地球表面相互角逐。他們到處營造窩點,到處定居下來,到處建立聯繫。」

    列寧所補充的就是,要認識到最大的資本家在海外所追求的不再僅是為了市場,而是為了有利可圖的投資場所。他們在國內已經碰到了高度發達的工業和不斷加強的勞工運動——但在非洲、印度、中東等地,歐洲資本家還可撈取巨額利潤。

    「帝國主義」階段的資本主義驅動力,便是因宗主國中最大資本家公司的成就和壯大而製造出來的重重困難。帝國主義新時期的特點就是資本家力圖克服這些困難問題所形成的後果。

    列寧將其歸納為:壟斷化,依賴國際貿易,資本輸出,金融財政的寄生性以及帝國主義列強間的對抗競爭。

             壟斷化

    最近十年,令人印象深刻地證實了列寧關於壟斷趨向的論據。合併和接管浪潮一波接一波,而且規模不斷地擴大。1995年以來,單在歐洲,公司合併的價值從1千億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1萬5千億美元。同樣的進程也可在亞洲找到,1998年,亞洲處於金融危機期,而公司合併的價值竟比1990年高出三倍以上。就全球範圍而言,這種合併的價值數字,從1990年的4千億美元上升到1998年的2萬5千億美元——毫無疑義,從那時以來數字還會繼續增大。

    由於上述進程的結果,主要壟斷公司的支配權也在增大。國際結算銀行的報告指出,在九個先進的(亦即帝國主義的)經濟實體中的每一個,在1990年與1997年之間,最大五家銀行的市場佔有額在增長。這種進展情況在汽車業中看得最明顯。最近十年開始時,10多個康察恩(公司)控制了世界市場的70%,而今天只需5個大公司便可控制同樣的百分比。

    然而,在所有這些情況中,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公司合併在國際上不斷地發生。1998年,約四分之一的合併,是在不同民族國家的公司間進行的。今天,大的壟斷公司有意識地制訂出一種戰略政策,即收購規模較小的公司,以便立足於外國市場。例如:荷蘭銀行接管了美國銀行家信託公司,戴姆勒.奔馳公司(Daimler Benz)收購了克萊斯勒公司(Chrysler)。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4.4萬家跨國公司通過其20萬家的子公司主宰著世界,但這些數字還遠不能反映其全貌,最具活力、最具領先技術的產業亦為他們所操縱。同樣地,他們不僅控制著絕大多數的科研及開發項目,而且大量的世界貿易也掌握在他們手中,在每一跨國公司內部所成交的貿易就佔全部貿易的三分之一,並且另外三分之一世界貿易是在他們之間進行的。

    迄今為止所不變的是,這些跨國公司始終以本國為基地,平均三分之二的產品及勞動力留在他們自己的國家裡。我們也不要忘記這並非全球性的統一發展,因為佔85%跨國公司都以帝國主義宗主國為基地的。

         貿易及資本輸出

    作為經濟全球化的結果,世界貿易及資本輸出的重要性已有大幅度地增長,或者更確切地說,資本生產和資本流通的國際化已大有增長。

    世界貿易的增長遠遠大於生產。1950年以來,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已增長了5倍,而世界貿易比之GDP來增大16倍,如今世界貿易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前所未有的。值得強調的是,因為某些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全球化」是局限於貨幣資本投機的範圍,所以這一點並不影響貿易和生產。

    統計數據表明,1870年世界商品出口總數為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5%,到了1913年,即帝國主義時代的初期,也只不過增長到9%,到1950年曾一度降為7%,但如今居然為13%。

    資本輸出的國際化傾向,就更顯而易見了。在1970到1985年期間,資本輸出與商品貿易基本持平。但在1985年到1995年期間,貿易輸出僅為3倍,而資本輸出就達到6倍。自1980年以來,外國直接投資的增長,比之國內投資增長快了3倍,而世界範圍內,外國直接投資(FDI)相當於10%的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是1980年的2倍,而且高於以往的最高點,即1913年的9%。

          寄生性的滋長

    在他們本國市場缺乏生產投資的機會,促使壟斷者不僅去尋求海外投資,而且還要進行投機性的投資。股市的大幅度上漲,更具複雜的金融手段多樣化,例如期貨、規定期內的自由選擇權、各種派生手段以及貨幣投機等等,無不來源於此。僅一天之內,貨幣交易達15,000億美金。相比之下,商品出口約為250億美金。

    顯然,這是在貨幣資本範圍內,「全球化」是最先進的,因為不斷增長的資本剩餘,投入生產後無利可圖,若同新技術結合起來的話,只要鼠標一點,幾秒鐘內就可把數十億美元送到全球各地去了。

          帝國主義統治

    正如列寧所指出,資本主義的擴展必然伴隨著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統治,亦即現今所說的「第三世界」的統治。最近一個階段,人們採取了強制性「解放」的形式。所謂強制性解放的意思,就是取消了所有得到帝國主義支持的公司的保護,舉例來說,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貸款,是以免除海關稅率,及國家對貿易和生產有關規定為條件的。

    這樣,也就允許多國公司在經濟上獲得了更大的控制。例如,20%巴西銀行業,以及40%委內瑞拉和阿根廷銀行業,現已受控於帝國主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外資投在「發展中國家」,從4%增到11%,投在亞洲平均為9%,而投在拉丁美洲的外資則超過了11%。

           危機與衝突

    如果說「全球化」意味著民族國家已失去重要性,或者說世界經濟已進入以世界公司為基礎的一體化階段,這是嚴重的錯誤。然而,要是我們把「全球化」解釋為:生產力以空前未有的規模超過了民族國家界限,並容許帝國主義列強,在形成世界經濟過程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那麼以全球化來表達今天的發展,那就是正確的表達了。

    正像「壟斷資本主義」不應解釋為僅有一個極具實力的資本集團一樣,全球化也並非指僅僅創立一體化的穩定經濟。與此相反,我們事實上看到的是不僅強大的帝國主義的控制,也看到了明顯的傾向,即在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建立起區域性集團。

    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帶來自身矛盾。不論這是投機性金融流通量的不穩定,會加速亞洲經濟危機,或者在美國與歐盟之間加強了對農業附加物的操縱,但潛在的國際衝突仍然潛伏著。「自由貿易」對虛弱無力的經濟部門的衝擊,會刺激保護性措施、或加速防禦性聯盟的形成。

    與此同時,經濟全球化,使民主國家內反資本主義鬥爭的不可能更加突出起來,而且更加突出創造真正的全球經濟體系。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後階段,既不能改變列寧所分析的基本原則,也不能改變由此而來的國際革命的進程。對於絕大多數世界工人和被壓迫者來說,最明顯不過的需要,便是組成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世界性的黨。

 

    (黃申譯自《社會主義展望》2000年7-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