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純利潤是來自新經濟?

                      基爾米斯特

 


    自從資本主義早期以來,統治階級一直夢想著要取消經濟上的繁榮和蕭條交替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經濟學家們熱烈地爭論著商業週期性是否已經過時了。

    最近兩年來,人們可以看到同樣的想法又在美國流行起來,並且延伸到英國。今年頭兩個月,環繞著「新經濟」的概念,媒體上大肆宣傳。

    《金融時報》、《經濟學家週刊》以及《衛報》等連續刊出有關《經濟學的終結》、《電子商務》和最新出現的年輕互聯網百萬富翁等特色的系列文章。

    歐洲股票市場在最近兩年中仿照美國例子,並以信息技術股票為基礎正在逐漸地興旺起來。

    這畢竟是一時狂熱,或者意味著全球資本主義發生了什麼重大的變化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讓我們來回顧一下、由馬克思主義者厄內斯特.曼德爾所著《晚期資本主義》一書中提出的長波學說。

    曼德爾分析了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可以持續25年的上升期和下降期填平基礎的若干關鍵性轉折點。

    當前大肆渲染的互聯網時期和新經濟,實質上是根據下列這個概念的:即這種發展表明長波說中一個新的上升期的開始,它將結束自1973年以來世界經濟的持續下降期。下降期的特點是增長緩慢、週期性的經濟嚴重衰退以及以信貸為基礎的「景氣市場」也是很疲軟的。

    這一次新的「長期繁榮」可以與1948-1973年這25年間相比,定將證實股票市場熱以及持續性的利潤增加。

    但曼德爾有關這類繁榮的中心點在於:它們不能僅僅取決於一個因素,正如馬克思在《經濟學大綱》上所寫的:「具體的情況要具體分析」,因為「這是多種決定因素的集中」。

    任何意圖要把「新的長波」說成僅僅取決於技術發展的一個因素,那是注定要失敗的。這類發展務必要看階級鬥爭情況,各不同經濟部門的不平衡發展以及帝國主義、國際經濟關係之間的相互作用等等。

    然而,最老於世故的、經驗豐富的「新經濟」思想的擁護者也承認了這一點。他們的論點是,長期繁榮景象決非唯一地取決於技術發展,特別是在最近20年來的美國許多其他因素匯集在一起,給技術最終轉變為資本主義的持久性擴張提供了條件。

    在這些因素中最主要的有:僱主們在工作場所採取攻勢的實力及其對工會的影響,以全球化為代表的國際競爭的加強、大型經濟部門,尤其是金融部門中的控制解除了,以及對福利國家的進攻。

    這股思潮顯然對工黨領袖及首相布萊爾有很大影響,因為這股思潮進一步認為,上述因素不僅僅為美國的、以技術為基礎的繁榮提供機會,而且歐洲和日本同樣分享繁榮。這一「新經濟」學說在全世界走向新自由主義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但當前的技術發展能否為新的長波說提供基礎呢?要分清有關技術的不同類別是很重要的。例如生物工程這個領域,最終會比互聯網更加重要。

    即使在信息技術的一般領域內,電腦信息輸送與電信部門之間的變化,也有佷大差異,儘管這兩者連繫越來越變得更密切了。像微軟公司這樣的電腦軟件公司,其初期的增長,是與互聯網完全沒有聯繫的,比爾.蓋茨先生認識到互聯網的重要性,是經過了一個很長的過程的。然而,當資本主義正在開拓範圍更廣泛的技術時,正是互聯網成了現在所宣稱的新經濟的中心點。迄今為止,雖然有不少文章分析互聯網的正面和負面潛在勢力,但根據馬克思主義觀點來分析在資本主義商業經營中、互聯網所佔的位置如何的文章還是很少見的。

    可以說,在三個主要領域,互聯網發揮了作用。

    第一,公司內部,應用信息技術作為改革調整的出路。這可以涉及到生產本身,而在Unilever的最近計劃中,還涉及到採購、銷售以及售後服務。在這種情況下所帶來的後果,將是在世界範圍內就業機會損失百分之十,工廠關閉將達到四分之一。

    第二,應用互聯網作為將產品或服務工作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方法。迄今為止,主要受到影響的行業是銀行、財政、零售業以及媒體。其他,例如教育也可能隨之而受到影響。

    第三,有一大批公司,實際上是以供應基礎設施而獲利的,也允許互聯網在其中起作用。其範圍可從大型的互聯網服務供應公司直到小型的、可提供各類軟件的公司,這種小型公司能提高向網絡用戶開放的可能性。

    此外,還有一種論點認為,只要能更容易地把信息供應給用戶和競爭者,則互聯網的增長將加強了競爭,降低了通貨膨脹,並允許有一個較長的增長期。

    大多數「新經濟」鼓吹者都集中在第二類公司。然而,正是在這個領域內,互聯網對資本主義擴張的長期影響可能是最脆弱的。

    這裡有兩類主要的公司集團:一類是把它們的產品記入網絡,常常是相對固定、比較大型的公司集團,另一類就不是這樣了。互聯網顯然是某類產品的新的重要分配渠道。這對於那些在互聯網上交付的產品來說,就更加正確了,特別明顯的是通過MP3軟件的樂曲以及金融服務等。旅遊和文化活動的售票工作同樣是信息技術的天然領地。又如隱藏在Lastminute com後面的好主意也是可以獲利的。

    但當把這一切用來改造某些產業時,其規模很可能仍然是有限的。

    書商是最先利用信息技術零售書刊的,由於能大批地把書刊在網址上列出,所以收效不錯。但像Amozon com那樣的公司仍然沒有什麼利潤。

    在美國,股票指數含量為15的最大聯機零售商,據《今日美國》雜誌估計,在去年11月與今年2月初之間,下跌百分之三十一。其他聯機零售商情況便更糟糕。電子——玩具公司股票在一個月內便下降百分之十五,Value America公司解僱職工高達半數,而Beyond com公司的職工有百分之二十失業,使消費市場的股票下降了百分之八十。

    即使互聯網成為作廣告的主要手段,但這也不可能為長波說的繁榮提供基礎。廣告業並非生產資本,而是商業資本,它所代表的是資本家階級內部的資本轉移,既不可能提高生產的總水平和長遠利益,也不可能為改造資本主義提供基礎。

    第三類公司,即製造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公司,又怎麼樣?這好比19世紀的鐵路公司一樣,但也有一個重大的區別,這就是競爭更加劇烈。單純地進入網絡並不可能為未來提供持久利潤,這就是最近各大公司合併的幕後原因。

    為新經濟大肆宣傳的背後,其真正實質性問題就是以互聯網和互聯網的使用作為調整資本主義的重要因素。然而其意義有多大仍然是很不明確的。誠然,美國製造業生產力的增長,以歷史標準來看,確是很迅速的,去年(1999年)高達6.4%,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但也許不能持久。

    生產力的增長是以投資(主要是外國資本)的巨額增加為代價的。這就意味著利潤率仍然相對地低。信息技術是否能使利潤率不斷提高呢?現在還言之過早。

    如果上述情況屬實,那麼基於互聯網的投機股票泡沫以及繼之而來的美國消費者破紀錄的借債,必將帶來的不是新的黃金時期,而是過去二十年中我們已經看到的資本主義危機,這危機仍然是舊體制中,因信貸問題而點燃起來的。

(黃申摘譯自《社會主義展望》2000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