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面面觀

                         軍行

 


         選舉的進步意義

    台灣民眾能夠直接普選自己的主要領導人——總統,今年是第二次了!在這之前,他們又已直接選出全台各縣市長和民意代表,表現出他們可以自由地選出各級的領導人,順利地行使其選舉的民主權利,絲毫不受任何政黨的擺佈、干預。

    這次的總統競選活動,早在一年前已經展開;在選前數月,全島已充滿熱烈的競選氣氛和活動,大型集會和遊行陸續在全台各地舉行;到投票前一天,有300萬人參加造勢,使全台沸騰起來;後來的投票率高達82.69%:這些都表現出台灣民眾珍惜和善用自己的選舉權利,要選出自己心目中的領導人。

    在競選中,各候選人都互揚對方的錯失、穢史,盡量抹黑對手,特別是其他4候選人,全力猛攻執政黨的連戰,務求把國民黨的長期統治權推翻,而這樣做並不會像彼岸那樣被扣上「顛覆政府」的「罪」名。國民黨在大選中落敗,則必須和平地移交政權給勝利的新總統。

    以上的情況表明,台灣民眾確實在享有民主自由權利,具有重大進步意義、應予以高度肯定,儘管這種民主仍然是有限度和資產階級性質的。

           重大的缺點

    正由於它的資產階級性質,越有錢的政黨代表便越多機會去進行競選活動,運用足夠的財力、物力、人力去幫助參選,以圖爭取更多的選票;反之,缺少財力等優越條件的候選人則難以平等地競爭,其聲音和主張不能普及地散佈給各個選民知道。而代表工農貧苦大眾的人士,則更難有物質條件出來參選。這些就是今次台灣大選所再次顯示出來的缺點。人民幾乎只有從傳媒中看到或聽到連戰、宋楚瑜和陳水扁三強鼎立爭雄競逐的情景和聲音,以及在街頭見到這3個人的聲勢浩大活動;其餘兩候選人則顯得無能為力。除此之外,也不見有代表工、農、貧民利益的人士參選。

    也是由於這樣,使得這次選舉再次出現買票賄選的情況。台灣立法院超黨派聯盟公開列出多種賄選洗票等手法,包括送贈金錢、禮物等,層出不窮;大排流水宴請客,更是大行其道,公然盛行。許信良在選戰中致連、宋、陳的公開信,質疑這場選舉活動所花金額不下一百億元(新台幣,以下同),對3位候選人大洒金錢造勢充滿憂慮,斥之為最壞的選風。

    國民黨領導層深知這次選情不妙,為保政權不失,便要全力依賴賄選,而它的黨產中有非常巨大的資財可以大量運用於這方面。

    國民黨黨產達天文數字,是幾十年來一黨獨大下搜刮民脂民膏和奪取社會財富所積累的結果。據台灣《聯合報》報道,依據劉泰英最新資料,黨資產總值約2千多億元。由於它有如此巨大的黨產,可動用不少來支持連戰,連戰本人也非常富有,因而極力依靠大洒金錢去進行活動。

    關於國民黨人的賄選情況,從3月20日《蘋果日報》李八方專欄的報道可見一斑:他的朋友剛從台灣觀選返港,談及此行「發覺原來台灣,特別是年輕及中年一輩,對黑金、黑道的厭惡已到不能容忍的地步。但對於收國民黨選舉黑錢,絕大部份人都不諱言有收,認為既是自己的納稅錢,國民黨派回就會收。的士車上插支旗可收1,300元,參加造勢活動一次收5,000元。但收錢後卻不一定投國民黨票。

          國民黨的失敗

    連戰在選前幾個月的幾乎所有民意調查中,都與陳、呂鼎足而立,相差幾個百分比,但選舉結果卻輸得很慘,證明許多民眾雖然利用了國民黨所派的錢、物,卻不投票給他,也反映上引台灣民眾普遍存有憎惡黑金政治的情緒。陳、宋得到最多和次多票數,與他倆都以反黑金政治作號召很有關係。這說明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清醒、認識水平很高。

    連戰在競選中公佈了十項大陸政策,標榜他既反統,又反獨,企圖爭取這部份選民。但無論怎樣裝璜,始終是在基本上執行李登輝的路線,拋不開「兩國論」的主張。他是台灣資產階級的代表,3大工商團體邀集30家集團大老闆,舉行擁連記者會,站出來為連拉票。但這些最終仍不能挽回他的頹勢。

    國民黨統治了台灣54年,一直推行犧牲低下層民眾而保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政策,導致社會不平等增大,階級矛盾加劇,在黑金政治之外更增加了人民不滿的因素。例如,台灣的貧富差距逐年擴大,屢創新高。家庭高低所得,在98年相差5.51倍。民眾認為稅制不公平,未照顧到低所得者,應該課高收入者的稅課不到,薪資階級的稅一毛都跑不掉。這是國民黨主政下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表現之一,也是廣大低下層人民不滿國民黨而不願投連戰一票的其中一原因。

    宋楚瑜從國民黨中分裂出去,雖在政治上以清廉作號召,初時獲得頗多人支持,但在競選中給李登輝控告他侵吞國民黨3億多元資產的「貪污」罪,他的妻兒在美國擁有多間物業,用現金而不需貸款買下;這些都引起不少人的不信任。他雖傾向於主張台灣與大陸統一,但當李登輝拋出「兩國論」不久,他為了爭取李影響下的選民,竟然在公開集會上慷慨激昂地喊出「我比李登輝還要李登輝」的話,以表示他比李更堅決強烈地主張本地化,充份顯現他的政見含糊、立場搖擺不定的政客本質。

         北京的打壓攻勢

    在這次大選前不久,北京即發動心理、輿論攻勢,作出會揮兵攻台的恫嚇,意圖左右大選的結果。它推出了對台灣問題的白皮書,修改了動武的條件,把原來的「台灣宣佈獨立」擴大為「出現台灣被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的重大事變,將對台動武」(這一修改使中南海可作多種不同的解釋而找到動武口實);它同時正式提出多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台灣當局無限期地拒絕通過談判和平解決兩岸統一問題」。這是向台灣發出的駭人新信號!

    在投票之前幾天,朱鎔基在記者會上聲色俱厲的反台獨講話,警告台灣人民不要意氣用事,切莫一時衝動後悔莫及(意即不要因不滿、反感北京領導人而偏偏去投陳水扁的票);南京軍區一名將軍公開斷言:「陳水扁上台就意味著戰爭」;御用「專家」則宣稱:統一的時間表是24小時;唐樹備也發出威脅:假如選舉出現「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兩岸的經貿往來勢將切斷。……這些都是文攻武嚇的一連串湧現。

    但事實證明,北京這許多攻勢卻很少收到它的預期效果,反而激起部份人的反感,「弄巧反拙」地增加了民進黨的得票。陳參選期間,吸取到許多中產階級和中小企業主的支持(自然也有一些大企業家的幫助)。在三強競逐的情勢下,陳(和宋)以「消滅黑金」為口號,爭取到更多人的擁護。

           選舉的結果

    選舉結果是:陳水扁得497萬多票獲勝,得票率為39.3%;宋楚瑜得466萬多票,比陳水扁少31萬多票,得票率為36.8%;連戰得282萬多票,得票率只23.1%,得票數及比率大大低於選前民調的顯示。至於許信良只得近8萬票,佔0.63%;而明確主張統一的新黨的李敖更只得1.6萬多票,佔0.13%。

    結果公佈後,中共的輿論又認為,陳只獲得不到40%的票,表示有60%的民眾是反台獨的。如果依照這樣的推論邏輯,則主張統一的李敖的得票比率,不是表示有98%的選民是反對統一的嗎?事實上,台灣民眾是怎樣評價選舉結果和民進黨上台呢?下列兩項民意調查可供參考:一是選後次日,台灣TVBS(無線衛星電視)的民調,有56%的選民滿意選舉結果;另一是同日《聯合報》的民調,則顯示有57%的民眾對民進黨執政有信心。(引自4月4日《蘋果日報》李怡專欄)

    民進黨上台,正式結束了國民黨統治台灣的時代。這是一次重大的歷史性進步。國民黨不斷的錯誤招致它的四分五裂和大選慘敗,不容於元老各派系的馬英九如果再宣佈退黨,則以連戰為首的國民黨將更加為台灣人民所背棄,更少再掌台灣政權的機會了。這種下場,是蔣介石屠殺無數中國人民、實行專制獨裁等罪行種下的最終結果,也是古今中外的反動專制統治者必將受到歷史懲罰的一個例證。

          新政府的政策

    陳水扁獲勝後,即進行組織新政府的工作,以便在5月20日就職執政。他首先選擇唐飛為行政院長,顯示其用意一來是要成立超黨派的「全民政府」,「清流共治」,要表示他與國民黨人合作,利用唐飛的能力協助管治台灣,穩定局勢;二來以唐飛在軍隊中的威望,可撫平軍心,安定人心;三來用他來應對彼岸的軍事威脅甚至將來可能的攻擊,加強台灣的軍力。其他的新政府閣員名單,以技術官僚和學者佔很大比重,將會起推進與大陸改善關係和肅貪的作用。

    李登輝大陸政策的重要幕僚陸續為陳水扁所選用,委任出多人為新閣及其他重要機構的要員,這種人事安排意味未來陳水扁的大陸政策,仍將或多或少要延續「李登輝路線」,內外政策將會有較大的靈活性。

    在各方面的巨大政治壓力(包括台灣多數民意希望維持不統不獨的現狀)之下,又為了要加強在民眾中與其他政黨的競爭力,陳水扁和民進黨的台獨主張將會被迫稍為收歛;黨內已出現一種聲音,要求修改黨綱中的「建立台灣共和國、制憲」等明顯有台獨意向的字眼,便是一種跡象。

    陳水扁表示,新政府將以「改善兩岸關係,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為施政的重要任務。他一再重申對北京的「三不」政策:「在主政期間,台灣不會將兩岸『特殊國與國關係」入憲,不會舉行統獨公投,不會變更國號」;此外就是:「除非中國企圖對台灣動武,發動戰爭,否則台灣不會宣佈獨立」(4月14日《成報》報道)。他又宣稱:「大陸10幾億人民或台灣2,200萬同胞,都有共同文化背景,也有相同血緣關係,像兄弟姊妹一樣,絕對要有智慧、創新改善兩岸問題。」(4月16日《文匯報》報道)

    錢其琛重申江澤民的態度,認為對話談判要有一個基礎,就是首先必須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在這個問題上「絕不妥協,決不讓步」。對於陳水扁提出一個中國原則可以作為議題來談,京官回應是不會接受。

    京官表示:如果台灣新政府不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則海協會是不會恢復它與海基會的商談的。如此看來,海峽兩岸的對話、會談,將會因此而繼續停頓。北京將會繼續「聽其言,觀其行」,迫使新政府進一步軟化立場,接受北京的談判先決條件。

       韓朝首腦會談的啟示

    恰在北京堅持其上述態度的時候,韓國及朝鮮政府卻同時宣佈,兩國首腦將於6月舉行歷史性高峰會談。兩國均表示,是次高峰會談將有助於推進重新統一朝鮮半島的步伐,並結束雙方50年來的戰爭局面。新華社記者於同日自漢城發出的新華社電,《文匯報》刊登時的標題是:《一項雙贏的決定——韓朝峰會具積極意義》,高度評讚雙方這項決定,認為「南北方最高領導人舉行首次會晤,將使雙邊對話掀開新的一頁,對緩和與穩定朝鮮半島局勢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該電訊繼續指出:「實現半島持久和平與穩定,是包括半島南北方在內的亞洲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共同願望。近兩年來,韓國方面多次提議舉行南北當局會談以實現和解與合作,朝鮮方面也提出舉行高級政治會談等建議。此次雙方經過共同努力而達成協議,是這種共同願望的體現,也是當今世界祈望和平和發展的潮流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朝鮮半島南北方人民是同一個民族,有著割不斷的骨肉之情。半個多世紀的國土分裂使南北方人民飽受骨肉分離的痛苦。早日實現民族和解、交流、合作與和平統一,是南北方人民的夙願。而實現這一願望的最佳途徑是接觸和對話,而不是對抗和衝突。朝鮮半島南北方決定舉行首腦會談,符合朝鮮半島人民的利益。」……(詳見4月11日《文匯報》)

兩岸需要對話、會談,不要對抗、戰爭

    我們之所以較詳地引載這個評論,是鑒於它所談的與台峽兩岸的情況有許多相類似之處,其中有許多論述也應可適用於兩岸。而南北兩方今天已能邁開這一步,儘管其最後結果還有待於兩國首腦的會談能否達致對兩國人民有利的協議,但這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對韓朝兩國人民都是有利的。這對海峽兩岸的領導人和人民也應該是很適時的啟示。兩岸許多人民都會問,而且希望:既然朝鮮半島南北雙方能夠不設定會談的先決條件而進行會談,為什麼兩岸雙方卻不能呢?

    再從實際來看,多年前海協、海基兩會所達成的「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靈活協議,其實也不是堅持北京所認定的「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則,而是容許台灣方面解釋為「一個中國」所指的是「中華民國」(她在1948年以前統治過中國大陸,國民黨曾聲言將來也要由她統一全中國大陸)。這樣的協議,實際上仍等於是容許存在兩國中國的內涵和互相對立的口頭表述。這也表示:北京並未堅持台灣當局必須首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原則,承認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對於後一點,台灣當局及海基會也沒有公開地如此承認過)。

    現在,對海基會恢復會談的條件,顯得比過去曾進行過會談的條件有所不同,至少是大為收緊了。為什麼有這樣的不同對待呢?這除了為要打壓台獨傾向、迫使新政府作重大讓步、有如前面所指出的以外,還會有如下的政治意圖:極力強調台獨的危害性,以轉移國內人民對台灣大選所可能造成的追求民主的啟示,沖消台灣的民主效應。中國人民會從今天台灣的發展中了解到:台灣人民已有權獨立自由地直選自己的各級領導人;不同候選人能夠盡情抨擊執政的國民黨及其候選人,而且能夠以多數選票「顛覆」掉國民黨的「台灣中央政府」而不被扣上任何「罪名」;執政黨在敗選後便須和平移交政權給反對黨。所有這些重要事實,都在彼岸2,200萬人民中發生了,但在被號稱是「高度社會主義民主和法治」的中國大陸,一向被捧稱為「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12億5千萬人民,卻至今不能享有這樣的選舉等一切民主自由權利。為什麼不能夠?這樣的不能夠是應該再持續下去嗎?……諸如此類的許多問題,定會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民腦中提出、思索,並追求得到合理解決的。

    特區政府高官對這次台灣大選的評價,又表現出其「傲慢與偏見」。董特首仍然在外國記者面前大誇「香港比台灣民主」,但卻無詞答覆記者提出,何以全體香港選民不能直接選出香港行政長官這個問題。而政制事務局局長孫明揚更出言嘲諷,說台灣選舉所以有超過8成人投票,是黑金政治造成;此外,還因為選民的「利益受損就投入,如果沒有受損當然不投入。」他強調香港在這方面沒有值得學習台灣的地方。(見3月31日《蘋果日報》報道)這些說法與實際並不相符,且是對台灣人民的侮辱,間接地也是對香港選民在過去以至將來踴躍參加投票大潑冷水,以貶低台灣普選來辯解香港的沒有民主。

    中國人民(包括港、澳居民)將會從台灣的民主政治進步中得到啟發,為爭取應有的民主自由權利而汲取台灣民眾的有關經驗教訓,作為自己今後行動的指南。

200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