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专业自主与专业专权

刘山青


 

2016年《医生注册(修订)条例草案》胎死腹中,2017年政府再向立法会提交修订。方案的其中一个争议论点是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下称医专)两名代表由委任改为由医专按其规定选举产生。医学界有人质疑医专两席并非直选,或令选举产生的医生委员未能占半数。

香港医学专科学院主席在报章上撰文:“我们必须秉持的大原则为医专必须确保各个分科学院可以平等参与。”他在文章模棱两可,没有表态。

 1委任制

目前的医委会有28名成员,当中的14位需要由行政长官委任。在2016年的建议下,医委会增加4名业外成员,分别为3名来自病人权益组织以一组织一票互选的和1名来自消委会推荐的,新增名成员都需要由行政长官委任。这一建议打破了11制,因此,政府建议将医专的2名由医专委员会内部选出的代表剔出委任之列,做成11的比例。医生组织所说的11制是指在委员会中,若增至32人,则要有16名医生代表不需行政长官委任,无论它是由医生直选也好,间选也好,这就符合专业自主的方向。

 

2017年修订

今年修订最大的让步是由约200个病人权益组织选出的3名代表不需由行政长官委任,他们成了最大的赢家,而有关医专的改变维持不变。病人权益组织的代表则认为,政府的方案已经可以接受,要求医生团体不要玩嘢。

 

医生方案

医专联同其它医生团体抛出一个新方案,要求医专的委任不变,取而代之的是,署长和医管局各让出一届,由业内选出代表入医委会,这符合11制要求。他们的解释是医专很重要,改动可能影响了其专业代表性。政府回答了这问题,认为不会。

 专业自主

要回答这问题,需要回顾医委会和医专的使命、2016年的讨论。医委会的主要功能是:医生注册、处理投诉。第一点关于专业自主,第二点则不。但政府一向以来看不到其有意控制医生注册事宜,因为,其专业资格有一固定的考核程序。反而,政府希望看到多些外来医生以解决医生荒问题。正正在这点上,医委会令人觉得排挤外来医生。

第二看看医专功能。医专的功能主要是代表15间专业学院,颁授院士名衔,而院士名衔又是专业注册的必要条件。香港约有14千名医生,当中约8千为专科医生,估计约1千名青年医生正进修专科,因此普通科医生只占约全数的3分之1,在医生选举中没有什么地位。因此,无论医生代表是否直选还是由医专选出,最后的结果实际没有分别,普通科或新晋医生都没有机会被选出。它充份反映出香港医生的崇拜权威文化。现行医委会组成有7人为由正式注册医生及有限度注册医生选出的注册医生作代表。其实情是,所选出的全为社会贤达。所谓专业自主实为高级医生的围威为游戏。

 

 医委会功能与医专功能

医专的主要功能是颁发院士头衔,而院士是注册为专科医生的必要条件。基本上医生修读完专科学院6年和通过其中期和终期试后,都会被接受为院士。医专只会留难外来的专科医生。而医委会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医疗失误投诉,虽然它有负责为普通科和专科医生注册的功能,但看不到它有卡压医专的可能。因而,说有机会削弱医专地位和发挥专科医生协助处理医疗失误投诉,完全无理。

 

后记: 政府最后屈从于医生组织的建议,保留医专2名委任代表,并将署长提名和医管局提名的各一名代表,交由医专自行设立章程选出。它反映了林郑与梁振英在管治哲学上的最大分别。梁振英在港大校委上不肯让步,虽然被广泛指责有干预校政之嫌,但还是不肯减少委任。相反,林郑明白在医委会上放权,不代表医委会会不受控制,甚至不代表医委会可以改变其专业霸权作风,多接受外地医生,面对市民投诉,所以她乐于顺水推舟。表面为放权医专,骨子里一点威胁都没有。看来,市民仍然要受着专业霸权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