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不走老路

 

 

大 进


 

        十一月廿二日的区议会选举尘埃落定后,无论支持民主人士抑或建制派,似乎都找到值得自己高兴的地方:

 

支持民主人士

·            整体的投票率上升,创历来新高,达47.01%。正面的看法,就是经过去年的雨伞运动后,市民的公民意识进一步觉醒。

·            个别「政治素人、伞兵」攻下建制派的桥头堡。把建制身兼立法会议员锺树根和葛佩帆拉下马,是最为支持民主选民所津津乐道。

建制派

·            仍然主导区议会。在18区中,所有区议会都有超过一半的议席,是落入建制派手中。亦即是说,区议会建制派的力量没丝毫受损。

·            建制派的年轻候选人,甚至是经验浅嫩的,亦打败传统民主派的老将,左派工联会25岁的陈颖欣击败冯检基,民主党元老何俊仁,亦保不了多年的基地。

 

        这样看来,是不是就大家拉平了?

        毫无疑问,不管是支持争取民主的人士,或建制派看来,大家都定会把这次交锋,放回「后雨伞运动」的脉络中来看。

    占中由2013年开始讨论,到2014年,中央的连番高压政治举措,将积压多年的民愤引爆,而催泪弹最后催生了占领运动。事态的演变,客观地说明了,一切「固有」争取民主的渠道和模式都无望了,要使用体制外的方法来解决。当然,79日的抗争未能带来成果,接着来的问题便是:还可怎么办?

        彻底失望的抗争者,相信已经放弃。但部分不甘心的民众,希望仍能杀出一条血路。

        大家都清楚,区议会不是搅政策的地方,改变不了香港的大方向。所以抗争再回归体制内的战场,其实是令人唏嘘。不过,无论是传统泛民政党,以至较激进的本土团体,都乐于参与这次竞选。

          如果撇除阴谋论,参选是为了「鎅票」 (但意图难以证实),或者本着寸土必争的原则,跟建制派周旋到底;争取当上区议员,较具体的正面得益,只是取得较多资源和知名度。

 

          不过,区议会注重实务,要宣掦理念并不容易。区选前民主党首先揭露屋村「铅水污染」,事件理应是对他们有利。但选举结果显示,受「铅水」影响严重的启德北(启晴)区选民,仍是较大比数(超过50%) 投票给建制派候选人。要在政治意识普遍保守的群众间「深耕细作」,并不容易,亦难以预计取得甚么成果。

          所以参与区议会,目标应是工具性。这次是练兵之余、试试群众的水温外,亦应有再进一步的部署和较长远的计划。「再」在体制内只发发声,替市民解决个别民生问题,不可以是终极目标。明显地,政府会乐于给反对派「花瓶」角色,作为渲泄不满。梁振英政府在区选后,向夺得议席的青年人伸出「友谊」之手,并透过官员,邀请获选青年加入政府委员会,便甚有招安意味。

      刚过去的区议会选举,可算是一场前哨战。明年的立法会选举,肯定才是一场硬仗。各个民主政党、公民团体都磨拳擦掌拭目以待。但如果他们能顺利胜出,「再」走进议会后,是否又「再」只是争位置、争发声权,甚至拉布,又「再」重复几十年来的抗争模式?这次可以怎么 ?因此,若策略只求重返议会(虽然这条战线不应放弃),而没有议会以外的抗争策略配合,前景不叫人乐观。

          「后雨伞运动」、「后政改」时期,要发动像占领时的大规模群众运动是渺茫的,究竟前路尚可怎样走?不同的意见都提了出来,好像:撑伞落区、小区民主化、争取重启政改、修改基本法、公民约章、争取公投制度、港独....。提出各个策略的政团,对时势有不同的判断,没有形成共识。

          在去中心化的抗争形势下,怎样才能令各个反对力量,产生恊同效应,足以跟政府和建制派抗衡,确是一个难题。

          不少市民抗争的心仍在。旺角清场后,鸠呜团依然示威,占领周年的金钟,仍见大批市民;在各个生活领域,市民亦敢于怒吼:反水货客、港大副校事件、香港球迷「怒嘘」国歌,家长群起反对TSA、大批公众反对「网络23条」...... 但怎样才能不止于情绪发泄,而是能积累为改变制度的能量呢?是值得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