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托派及其抗日工作

 

樸克、鄭澤鏗譯


 

起源

        中國托洛茨基主義運動,自19314派統一及後來成立中國共產主義同盟以來,組織先後多次遭受國民黨破壞,大部份領導人全被關押。直到七七抗戰爆發、南京失守前夕,一群人才得到機會獲得釋放,恢復自由。

        劉家良(耀如)是其中一人,他原籍廣東中山,出獄後首先和他鄉間的故舊取得聯絡,在抗日救國的前提下,號召他們先在自己的崗位上行動起來。六十多年後,這批故舊今日記得起來的計有:黃靜波、繆國權、高翬、劉祖強、劉博、蔡振光等人。這幾個人當年都在幾間中學執教,很受學生們尊敬,而且一般都同意劉家良的政治理念。原來他們中前四人都已經先後參加了托派。

        像師範學校教師黃靜波,當時他是中山縣教育委員兼縣立第六小學校長,其人沉實寡言,做事切實負責,對中山組織初期的發展實在功不可沒。直到80年代他去世前,依舊在精神和金錢上繼續支持托派活動,這位前輩,儘管他政治方面較弱,可事實上是應該讓我們永遠懷念的。高翬也是師範學校教師,38年初他帶領了克克劇社一班同學,和他的弟弟高明等十多人一起,前來二區隆都,與早先成立了的「中青團」一起,並肩作戰,積極展開活動,他就是戰後上海托派綜合性大型雜誌《求真》的發行人高擎宇。與黃靜波同樣畢業於上海暨南大學的繆國權,就大不相同了。他風度翩翩,口才了得,又特別喜愛戲劇,回來執教女中,一時成為青年學生的偶像;只可惜當年一聽到日軍的炮聲,這位老師便失去蹤跡,且從此離開我們了。劉祖強是劉家良的同鄉,參加訓練班後留在香港負責組織技術工作。後因太古船塢‘淺間丸’鬥爭事故,才慘淡經營起來的技術機關為港英警察破壞,他們兩人和一位太古工人阿槐齊齊被捕,待逮解出境後便離開了運動。

        淺間丸事件是一次由托派發動的反日愛國的光輝鬥爭。正當日軍瘋狂進犯中國時,受過區芳、梁幹堯革命傳統的托派在全船塢張貼標語,號召工人放下鐡錘工具,不要為‘屠殺我同胞’的日本郵輪‘淺間丸’工作。罷工結果,迫得郵輪只好拖回日本修理,鬥爭得到勝利。

 

廟街第一個訓練班

        1937年冬,劉家良與彭述之、鄭超麟、王凡西、陳其昌他們取得聯絡後南下香港,主要經過黃靜波的策劃與安排,在九龍油麻地廟街一層樓宇內,開辦了第一個訓練班,參加者大部份來自中山。除黃靜波、繆國權、劉博間中列席外,基本成員計有:劉祖強、陳國權、陳坤宜、繆紹鼎、陳燕如、李鈿、劉麗卿、阮金兆、鄭致祥等人。

        訓練班由帶病剛癒的劉家良主持,課題包括有:國際及中國的當前局勢,蘇聯黨獄黨爭的最新發展,中國1925 -27年革命失敗的經驗與教訓,特別是有關第四國際與中國托洛茨基主義者對世界大戰與中國抗戰提出的具體政治主張和任務。由於臨時租賃的樓宇設備全無,僅湊來一張木枱幾把椅子。各人又做筆記,都只好席地而坐。每天上課十多小時,為了避人耳目,早晚兩次先後分批出外塡飽肚子,夜間各自又得和衣而睡。難怪經過十多日訓練班結束後,幾位身體孱弱些的不免也跟著帶病了。這時各人就實際條件獲發配工作,分道揚鏢;有人留在香港,有人被派返廣州,被派回中山的是:繆紹鼎、劉麗卿和鄭致祥三人。

 

中青團的成立和抗戰工作

        回首當年日軍節節逼人,繼918進兵東北,又128上海之役後,蔣介石依舊堅持先安內後攘外政策:加劇內戰,對日本侵略步步退縮。撤了馬占山、蔡廷楷司令職責後,還跟日本簽定塘沽協定。直至全國要求抗戰,群情激奮,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後,才勉強起來應戰。

        蘆溝橋戰火燃起後,南京等地相繼失守,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遷都重慶。1938年初,日軍部署攻打華南,頻頻轟炸廣州中山等地。這時石岐到處頹垣斷瓦,燈火失明,人心惶惶,市面亂作一團,許多機關、學校都宣佈休班停課,就在這樣完全陷入戰爭狀態的局勢下,一個由托派發動的中山青年戰時服務團 (簡稱「中青團」)19389月組織了起來。

        其實中山群眾,特別是青年人的抗日情緒一直以來都已十分高漲。他們早在全國抗戰的激情下,經常走出課室,跑上街頭,唱出:《我們要選擇戰,不投降》,《我們要做主人,拼死沙場》的歌聲。而且許多學校都組成了宣傳隊、研討會和戲劇社等等,加上民間的自發團體,早像雨後春筍般一個個成立起來。時局日緊,群情激奮,後援會與自發的集會和組織興起,第六小學和象角青年的服務團在黃靜波指導下成立起來,各成員自覺自動承擔起責任,自力更生。組織的主要工作是宣傳抗日,教育群眾,以戲劇、歌咏、研討問題等方式方法進行;同時消防、救傷扶危、組織群眾;其中心任務是武裝工農保家衛國,誓死反日反帝反侵略。

        1938年中,高擎宇、繆國權組織了「克克劇社」,在中山石岐等地演出抗戰話劇,包括《八百壯士》、《放下你的鞭子》、《故都春夢》等。是年9月,「中青團」與「克克劇社」合併後,最盛時超過三百人,包括劉家才、劉醉魯、鄭碧垣 (鐡冷)、彭碧舫、吳漢添、何鍚培、招志堅、劉桂安、劉祖潤、彭龍欽、王文本、劉泓、阮淑卿、方少儂、林榕盛、何畢生、吳眦 、吳渭川、劉伯珍、劉仲英、方立維等。除縣立中學、女子中學、二區中學之外,有簡易師範的高擎宇、有陸劍虹、劉廣秀、高明、劉小黑、李鵬、高峰等等。「中青團」各成員及其同情者,在抗日工作中都積極參與,奮不顧身,走上街頭工作。例如鄭致祥身負中青團副團長重責,便以身作則,即使在日本軍機進行瘋狂轟炸時,也走上街頭,救助死傷同胞。有一次,不幸被日軍投下的炸彈碎片射入胸部,幾乎斷送了生命;幸而得到其他人幫助,送到全縣最好的醫院搶救,由縣長特地聘請最著名的外科手術醫生醫治,取出了炸彈碎片,留院多月,才回家休養直至復原,再行工作。其他戰友,也常在抗日工作中受傷,更有許多人在遊擊隊戰鬥中被殺害犠牲,例如,托派中山支部在中山第五區瑚洲曾組織了一支農民武裝隊伍,由積極參加1925 - 27年第二次革命中省港大罷工的陳仲禧組織和領導,成員在20人以上,有少量槍械,在日軍佔領中山後,對外是與日軍作戰,保衛國土,對內是剷除土豪劣紳。但力量懸殊,陳仲禧在戰鬥中不幸犠牲,這支農民武裝也被打敗了。

        「中青團」團長劉秀等人也曾加入袁帶率領的國民黨第四戰區第一游擊縱隊,企圖把它改變為農民武裝部隊,但發現他們實在是土匪,不可能加以改造,於是退出了。

        此外,「中青團」曾廣泛發動糧食鬥爭反對奸商抬高米價,供應敵偽地區,在社會激起過很大的震盪,逼得縣長張惠長,要大軍壓陣,親自到商會長篇作答,必須壓抑米價,「中青團」這個鬥爭得到了勝利。

 

2013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