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懷念鄭澤鏗老戰士(1918–2014)

 

十月評論社同人
 


 

 

        尊敬的鄭澤鏗 (又名鄭致祥,樸克) 老戰友,於2014728日在加拿大離世,終年96歲,我們對他的永別,深深感到不捨。

鏗哥──我們一向以來對他的親切稱呼─祖籍中山,在1918527日出生於上海。他身材高大,昂藏七尺,我們有時又暱稱他為LONG哥。他待人接物和靄可親,能說國語、滬語、粵語、中山話和英語。

        1931918事件後,上海告急,他隨家人回中山縣居住。自小學業成績優秀,初中二已任童軍隊長。他在年青時期,便已確立起他的革命人生觀,在同鄉和同學的互相影響下,加入了托洛茨基主義組織:中國共產主義同盟(簡稱中共同盟)

193610月,他身體力行,加入過國民黨地方官員徐繼炎主持的抗日後援會工作;19376月,出任中山縣立男中女中話劇委員會主席;抗戰爆發後,他與中山托派同志一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3712月,他獲推選往香港,參加劉家良主講的訓練班,大大加強了對各種政治問題的認識。次年,被派回中山工作,在黃靜波指導下共同成立中山青年戰時服務團,被推選為副團長。中青團的目的是發動群眾,武裝工農,日常工作是向民眾宣傳,貼出壁報,演出話劇,號召他們起來抗戰,在戰時則從事消防,扶危救傷。

        他通過中山二區政客 ── 周守愚,周克明,及珠江三角洲別動隊司令袁帶(即北伐時第x軍司令李福林部下袁瑞庭),取得其參謀屈仁則同意,在其部隊中增設政訓員,由他、劉鍚勤、王文本、劉秀、李伯若擔任;主要職責便是向那些草集成軍的隊員們介紹中國地理常識、國情及戰況。

1939429日,日機濫炸中山縣石岐市長堤,鄭澤鏗當時忙於在街頭救助受傷民眾期間,不幸被炮彈炸至重傷,送到僑立醫院急救,縣長特別聘請著名外籍醫生搶救,幸保存性命。留醫兩月,期間得到大批民眾携帶鮮花食物等前來慰問。後因日機繼續轟炸石岐,醫院成為它的目標之一,於是被迫提早離開醫院,避居隣近澳門北面的南屏鄉。

        194010月,傷後初病癒,他離開中山南屏赴上海,入上海四大百貨公司之一的新新百貨公司工作,並與丁毅、徐可康 (康溪) 共同建立新新支部,嗣後,擔任黨的江浙組織工作委員會委員之一。

         19445月,他與新新公司同事梁女士結婚。同年8月,便因受楊玉瓊被捕事件牽連被追捕,幸獲同僚胡庭宇等幫助,及時逃脫,在崇明島暫避,開始教學生涯,直至1946年和平後方返回上海,後長子出世。他從事教學,日教三校,包括與長期戰友李永爵經營民眾學校,為日間工作的青年人在夜間提供學習機會。

19488月,中共同盟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他被選為新一屆的中央委員會後補委員。不久,由於中共軍隊渡過長江,將攻佔上海,他鑒於中共一向對托派的敵視,深知難以在中共統治下的上海工作,於是舉家及時遷居香港,否則在1952年的全國大逮捕中也不能倖免於難。

他在居港期間,曾從事船務及印刷業,將大部份收入用以成立出版基金,支持組織的工作。1979年,他陪同香港組織的全臨會書記李西同志出席了第四國際第十一屆世界代表大會,嗣後共同遊覽了歐洲,憑吊巴黎公社遺址。

       

 

        他於七十年代中期陪同家人移民加拿大。他亦身體力行,積極參與翻譯和撰文支持《十月評論》,他在八十年代曾分別出版了多部書,包括《毛澤東以後的中國》、《彭述之選集》共三卷、《過渡時期的社會和經濟》及《陳碧蘭回憶錄》。

他的兒女們成家立室,他與終生伴侣梁姊 (我們對她的稱呼) 兩人同居一屋,融洽相處,互相扶持,直至梁姊於2009年因癌病去世。

 

他年屆古稀,入住護老院後仍積極活好每一天,直至生命最後一刻。他雖然受手震及視力衰退影響難於執筆,但仍憑電腦和摯友保持連繫,每天讀報並借助錄音機記錄及整理有關中山托派的資料(部份刊於本刊本期,同時刊出譯文《我為什麼脫離印度共產黨?──痛恨斯大林及其領導的共產國際斷送許多國家的革命》。

2010年他應卑詩省大學亞洲圖書館的邀請參與「人頭稅工作坊」,協助整理有關來自中山在加拿大入境時需要繳「人頭稅」的第一代華僑籍貫的資料。

澤鏗老戰友,為了實現他所追求的馬克思──托洛茨基主義,歷盡艱難險阻。他的一生貢獻,將永遠留在歷史的記憶中,他的燦爛笑容和雄壯歌聲亦將長存在家人和摯友心裏。

 

20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