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決定我們吃什麼?

 

埃斯特·威瓦斯

 

        今天,農業正在日益轉化為一個商品工業,這是不可否認的現實。天然資源的私有化,結構調整的政策,農民的逐步消失,以及糧食系統的產業化,把我們驅向目前的糧食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是誰在決定我們吃什麼?答案是明確的:是一小撮農產食品業的跨國公司,它們依靠各國政府和國際機構的幫助,終於把其私利凌駕於公眾的需要之上。因此,我們的糧食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各國政府和機構,如8國集團,20國集團,世界貿易組織等,對於基本食品的價格上升及其對較貧困人民的影響,表示擔憂,正如他們在2008年的國際首腦會議期間所表演的那樣,而這個擔憂只不過顯示出其根深蒂固的偽善。他們從當前的糧食和農業模式中獲取大量的經濟利益,以此作為對全球南方國家做政治經濟和社會控制的帝國主義工具。

        正如農民之路國際運動在200911月羅馬糧農組織會議結束時所指出的:“八國集團的國家元首缺席會議,是這個首腦會議可悲失敗的關鍵原因之一。沒有採取具體措施消除饑餓,停止食物投機或阻止農業燃料業的擴張。”同樣,作為農業和糧食安全及世界銀行食品安全信託基金的全球夥伴關係的承諾,已獲得20國集團和八國集團的明確支持,這也指出了一點,即我們的食物供應,再次落在市場的手中。

        然而,根據農民之路的說法,糧農組織的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CFS)的改革,是邁向農業和環境決策過程的民主化的一步:“至少這方面的工作尊重民主的基本規則,其原則是‘一國一票 ’,它給公民社會提供了新的機會”。不過,我們仍然必須檢查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CFS)的實際影響。

 

壟斷:農產食品鏈在其整個線路中都服從高度的業務集中。從其第一環節種子開始,我們可以觀察到10家最大的公司(如孟山都,杜邦,先正達,拜耳...),根據ETC小組(the Group ETC)的資料,這些公司控制了其銷售額的一半。知識產權法讓這些公司獨家佔有種子的知識產權,更激發了該行業的經營集中度,並損害了農民維護土生土長種子和生物多樣性的權利。

        種子產業同農藥密切相關。最大的種子公司也主宰這個行業,因而這兩種產品的開發和市場行銷非常頻繁地連在一起。此外,農藥行業的壟斷也是超強的,十大跨國公司控制了全球84%的市場。這相同的動態,在食品分發行業,在飲料和食品加工行業也能觀察到。它是戰略,因此必然會加劇。

        就像其他行業一樣,大規模零售行業註定了一個巨大的商業集中。在歐洲,1987年至2005年間,十個規模最大的零售業跨國公司的市場份額為總額的45%,而且它們可能在未來的10-15年內達到75%。在如瑞典這樣的國家,三個連鎖超市控制大約95.1%的市場份額;而在諸如丹麥,比利時,西班牙,法國,荷蘭,英國和阿根廷這些國家,少數的公司控制45%到60%之間的市場份額。大規模的融合是常態。這種壟斷和集中具有強大力量,會確定我們買什麼,確定產品的價格,它的起源,以及它們是如何被描述的。

 

從饑餓中獲取利潤:在糧食危機中,主要的農業食品行業跨國公司公佈了盈利數字。主要的種子公司,孟山都和杜邦,宣佈其2007年的利潤,分別比前一年增長44%和19%。化肥公司的資料也指出相同的情況:加拿大薩斯喀徹爾鉀鹽公司,挪威亞拉礦物質肥料公司和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在2007年和2006年之間,它們的利潤增長分別高達72%,44%和95%。如雀巢這樣的食品加工業,也經歷了它經濟收益的上升,還有,諸如特易購,家樂福和沃爾瑪這樣的超市,其收益也在增加,而在世界上卻還有千百萬人得不到食物。

 

該文發表於‘對角線’,第115

-埃斯特•威瓦斯是龐培法布拉大學社會運動(CEMS)研究中心的成員。她的西班牙文著作包括“站起來反對外債”、“不用感謝超級市場”和“公平貿易朝哪里去?”(合著)。她也是‘南風’雜誌編輯委員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