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左派的發展

彼亞特.羅徹特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東南亞的革命進程長期地受印尼和越南的發展所支配。可是,1965年血腥鎮壓印尼共產黨之後,和十年後越南抵抗的歷史性勝利(雖然是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所取得),這個革命進程持續不斷的鬥爭,在菲律賓被公認為最不屈不撓的。

          從1975到1985這十年期間,菲律賓的革命運動是由菲律賓毛派共產黨所控制。1972年頒布的“戒嚴令”,結束了極左的菲律賓共產黨另一派(PKP)最初的有條件投降的多元思想(這派菲共曾經親蘇)。就反斯大林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派系來說(包括一個托洛茨基主義小組織,這個小組織已消失了),他們被證實沒有能力維持其活動。盡管遭受巨大損失,菲律賓共產黨(CCP)基本上是單獨地組織群眾抵抗馬科斯的獨裁統治,進行游擊鬥爭,它因此而取得了持久的領導權。當馬科斯獨裁政權在總統大選中崩潰的時候,在廣大的民主動員和軍事叛變結合一起的壓力下,這個領導權在1985-1986年間分裂了。菲律賓共產黨(CCP)領導者無法相信,根據一個戰略綱要,這個政權會被推翻。這個戰略綱要的內容跟菲共內農村包圍城市的信條相距甚遠。在危機的時刻裏,一些有名人物和急進的少數派(包括獨立的馬克思主義者、基督教社會主義者),曾擴大他們的活動範圍。毛派菲共內部存在的分歧加劇,直到1992年的開除和分裂為止。這就使遠左派的多元思想重新抬頭。

          由於世界局勢的變化,和毛主義運動的危機,使菲律賓戰士面對根深蒂固的問題。他們表示有必要吸收、融合其他國家的經驗,並且參加各種各樣的革命組織之間的對話。從菲共分化出來的各個組織,新近達成了一項共識。因此馬尼拉(菲律賓首都)的地區組織愈加親近澳大利亞社會民主黨。在群島南部的棉蘭老島中部的革命工人黨(RPM-M)與第四國際建立起聯系。

          在第四國際和革命工人黨之間建立政治和組織的聯系是一個時機。革命工人黨有著上千成員,卻未獲得合法承認,是由社會各方面人員融合而形成的組織,因而有能力在社會各個領域進行活動(如群眾動員、選舉活動和一些秘密行動)。當然這也是對第四國際的一次考驗:它必須成為一個能融合不同傳統的組織,更能承受戰鬥的一代人的傳統。這輩代人在獨裁政權之下,在艱難的游擊鬥爭的架構中,在菲律賓得到了初步的經驗。因此革命工人黨明確表現它自己,就像菲律賓共產黨分裂出來的分子那樣,自稱為馬克思列寧主義(ML)從而把自己和傳統的路線決裂(菲律賓共產黨認為它自己具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然而,在歐洲“馬列”這兩個字頭曾被毛派所盜用。

          此外,在全國規模上,建立一個新的革命黨的過程,還遠沒有結束。革命工人黨一直嘗試在該國中部和北部聯合源自菲律賓共產黨的其他組織。這個嘗試已告失敗,部份是因為複雜的政治形勢。南部存在著政府軍隊和穆斯林武裝之間潛在的戰爭狀態。武裝的組織在擴展(在他們當中,菲律賓共產黨有時還暗殺他們以前的同志)。自然,在這種情況中,那是很難和政府簽訂並非投降的和平協議的。統一的組織有一翼接受了這種協議,在棉蘭老島的革命工人黨就正確地加以拒絕了。聯合於是流產。在源自首都菲律賓共產黨分裂出來的武裝力量和特別親近澳大利亞社會民主黨之間,有一種聯合的新嘗試正在進行,棉蘭老島的同志也贊同地追隨著他們,但不希望太快地介入他們之中。這樣,即使第四國際在某一個國家同一個組織(像革命工人黨那樣)建立起密切的聯系,革命力量的重新組合問題,仍要存有巨大的長期的政治重組過程的內容。

 

(楊萍譯自《國際觀點》02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