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一國論」出台前後

                         軍行

 


           態度的轉變

    民進黨在1991年的第5屆黨代表大會上,壓倒性地通過在黨綱中增列「台獨條款」,即外界俗稱的「台獨黨綱」。這項增列的條款遭到北京方面的極猛烈抨擊。為了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企圖化解大部份選民對台獨的疑慮,在1999年5月第8屆黨代大上,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片面主張的一中原則與「一國兩制」,根本不適用於台灣。

    這篇決議即在最近仍由該黨主席陳水扁宣佈為該黨對兩岸關係的最高指導原則。

    陳水扁在8月3日進一步透過越洋視像向世界台灣聯合會年會致辭宣稱:台灣和對岸的中國是一邊一國;大家應該認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迫切性。他而且脫稿說:如果我們的善意不能獲得對岸中國相對的回應,就得認真思考,走自己的台灣的路。嗣後他闡釋台灣的路是民主、自由、人權、和平之路。在一邊一國論遭到北京等方面的抨擊、反對後,他再解釋其完整意思是「主權對等」論。

    這些言論,與他兩年多以來的講話有很大的改變。例如:

    2000年5月20日,他在總統就職演說中提出:不宣佈獨立,不更改國號,不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2002年5月9日,他在金門大膽島表示:兩岸近在咫尺,就好像鄰居一樣,願意邀請大陸領導人前來喝茶談天;兩岸重啟協商大門的第一步是互訪。

    2002年7月30日,他在民進黨中執會上說:只要中共願意放棄對台動武,台灣不會改變既有的現狀。

           改變的原因

    為什麼有這樣大的改變呢?這主要是因為:

    第一,是兩岸政權對立的矛盾加劇。在北京方面,它不願一直容忍像古語所說的自己臥榻之側讓別人酣睡的現狀:它很難在國內的經濟發展水平、人民享有自由、民主和合理生活等方面與台灣相競爭;它要大力打擊,不斷以金錢外交把台灣所餘不多的「友邦國家」拉攏到大陸一邊,使台灣在外交上日益孤立,收窄其所稱的「國際生存空間」。最新的事例是,經過兩年來的外交拉鋸戰,北京終於把太平洋上只有一萬人口的瑙魯共和國從台灣搶走;而更加令陳水扁難堪的,是揀擇陳水扁就任民進黨主席、實行「黨政同步」的當天,在香港宣佈及簽署與瑙魯建交的聯合公報,後者則同時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由於台灣各個黨派力量的此消彼長不利於中共的統一目標,使中共更要盡力打擊民進黨,上述的偏偏要在同一天進行,就是這種意圖的表現之一。這樣反過來,陳水扁便更加不滿,要再三脫稿發出更強音。

    第二,陳水扁及民進黨在遭到大力打壓下,不願在島內外人民面前示弱,這又與它逐漸成為台灣第一大黨有關。民進黨勢力迅速膨脹,黨員由兩年前總統大選前的20萬人急增至目前的近50萬名。國民黨原稱有200萬黨員,在總統大選失利、交出執政權後,黨員劇減,它擔心今年底願交黨費的黨員恐怕將不到40萬人,這樣,將真正淪為第二大黨:它近來由於經費拮据,大規模裁減黨工,引起黨內不滿及抗爭。親民黨目前號稱有10多萬黨員(1)。後兩者都難以阻遏民進黨的繼續得勢。陳水扁之提出「一邊一國論」,更是企圖爭取到更多住民支持和選票,以鞏固他和民進黨的權位。同時,陳水扁們相信,美國布殊政府的上台,對台灣政府是比前有利的。儘管布殊政府表示「一個中國」政策的立場沒有改變,不支持台灣獨立(但同時指出這不等於反對台獨),但它對台灣現政權的實際支持力度仍比克林頓政府為大,除了要加售先進武器給台灣外,最近,美國簽署了《2002財年補充撥款法》有關條款,企圖提升美台關係,從而引起中方的交涉,便顯示出這種美台關係的發展,助大了陳水扁們的膽子。

         台灣民眾的反應

    台灣住民對陳水扁新近講話的反應,使北京感覺到台灣局勢日漸失控的可能性會增加。

    據台灣TVBS(無線衛星電視)民調中心8月4日抽樣調查了810位20歲以上台灣居民,結果發現,同意陳水扁所說的「台灣與對岸中國是一邊一國」者達54%,不同意的只有29%,與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的支持度相若,當時支持「兩國論」的佔56%,不贊成的有22%。

    TVBS民調還顯示,62%受訪者贊成就台灣前途進行公民投票,不贊成的只有29%。如果立即進行公投,在統、獨兩個選擇中,贊成獨立的佔45%,贊成統一的只有30%。跟前年4月28日陳水扁就任總統前夕的民調相比較,贊成獨立的比率已從15%明顯上升。今次調查未有列出「維持現狀」的選擇,按過去調查結果推測,相信仍會有多數人希望維持現狀。(2)

    隨後,國民黨的台灣立法院黨團於8月9日公佈一份它所進行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對於所提問的應該維持現狀、獨立、統一的受訪者分別為54.83%、24.37%和12.93%;在它所設的「如果『公投』將帶來大陸武力威脅」(刊登中央社這項報道的8月10日《文匯報》標題把它改為「若有戰爭可能」)的前提下,表示不支持「一邊一國」及「公投立法」來決定台灣前途的,有44.89%,支持的有39.46%,兩者相差只有5.43%。由此可見,假如不設下這個假定的恐懼性前提,則支持的受訪者,可能會多於不支持的。而且,報道這消息的中央社電和《文匯報》並沒有提及受訪者有多少人及用何種方法進行。如果受訪者人數不多,或者受訪對象多是國民黨員或其支持者,則有關結果的代表性便會減少了。

    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承認:「近來一些民調指過半的民眾支持『一邊一國』,但這個問題只是『靜態地描寫台海的現狀』」(3)。這也表明過半數受訪民眾支持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是「近來一些民調」所得的結果,這比上引國民黨黨團的引導性民調結果會遠為客觀的。

        北京繼續文攻武嚇

    北京官方指責「陳水扁罔顧民意,鼓吹台獨,把極少數頑固的台獨分子的圖謀強加給廣大台灣人民」;另方面卻激烈反對台灣「推動公投立法」。這在邏輯上是自相矛盾的,如果陳水扁意見實際上只反映很少數的意見,則「公投」肯定會多數反對他的台獨政策。但單是上述的民調結果,就可顯示北京官方的上述說法只是黨八股陳腔濫調,不同於台灣的民意的。

    北京方面對陳水扁公投主張的反對非常強烈,指他是將台灣引向災難。8月7日英文《中國日報》引述解放軍將領的話說,如果陳水扁持續企圖以公民投票實現台灣獨立,大陸對台動武的機會將增加;如果台獨分子利用公投將台灣分裂出去,軍方必須使用武力回應。(4)

    除了強烈譴責陳水扁的有關談話外,京方又在台海進行攻佔台灣本島的大規模軍事演練,繼續它的文攻武嚇做法(這種武嚇姿態的反效果是增加台灣住民對北京的反感);但卻避開批評陳水扁所提的走台灣的民主、自由、人權、和平之路,這樣的民主人權道路,是中共不願中國走上的。

    正如前面所述的,北京一直在推行金錢外交政策,要用經援把台灣的邦交國陸續搶去;台灣當局也盡力用經援等企圖維持現有的友邦國家關係,抵拒北京的外交打壓,力爭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不再日益縮小。但它們雙方仍要互相指責對方不應搞金錢外交。

     台灣民眾要走自己的道路

    陳水扁態度比前強硬,部份原因也會認為北京方面不致因此而採取軍事進攻等異常激烈回應,後者現時正傾力於經濟發展、穩定政局、解決嚴重的失業等難題,而經濟發展又需要台灣資本家的大量投資和商務貿易,攻台戰爭定會打亂北京的對外開放發展等政策。因此,一邊一國論引起的政治風波暫時將不會擴大下去。

    台灣民眾亟需聯合行動起來,迫使陳水扁實踐他所誇稱的「走民主之路,自由之路,人權之路,和平之路」的諾言,使之變成真正的現實,爭取到台灣民眾確實而充份地享有民主、自由、人權,進而掌握政治權力和工人掌管生產的權力,由此影響大陸同胞也爭取到同樣的實際權力。

 

2002年8月26日

註釋:

1)7月29日《明報》。

2)8月6日《蘋果日報》。

3)(4)8月8日《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