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法特:其人其事

 


    阿拉法特被視為巴勒斯坦人民鬥爭的領導人達30年之久。以色列咒罵他是魔鬼化身的恐怖主義者。美國有時又歡迎他到白宮去。而傳媒則把他視為和平使者,向他歡呼。

    阿拉法特是什麼人?他所幹的真正代表什麼?

    阿拉法特的故事是巴勒斯坦人民的一面鏡子。他生於1929年巴勒斯坦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像其他巴勒斯坦人一樣,他的幼年是在英國統治下的耶路撒冷度過。

    長期以來,在巴勒斯坦這個地方,居住著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祇是在猶太復國主義者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國家,才使猶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日趨緊張。

    猶太復國主義者不斷地有意使巴勒斯坦人失去工作,並把他們趕出自己的家園。

    阿拉法特在青少年時期便參加在埃及偷運武器給巴勒斯坦人反抗猶太復國主義者的圖謀。

    1947年,聯合國計劃把55%的巴勒斯坦土地劃分給猶太復國主義者的移民。這些移民祇佔總人口的30%。但這並不能滿足猶太復國主義者的要求。以色列的恐怖集團採取恐嚇手段把千千萬萬巴勒斯坦人趕出家門。許多人逃到約旦河西岸,為約旦所掠劫;逃到加沙地帶則受埃及的統治。

    以色列國在1948年成立,擁有巴勒斯坦地區的76%的土地。而巴勒斯坦人則自此成了難民。

         游擊隊抵抗運動

    阿拉法特同一群巴勒斯坦學生和商人在1959年創立了法塔赫(即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的簡稱)。該組織的目的是解放整個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民主的不分宗教的國家」。法塔赫從阿爾及利亞、中國、古巴和越南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的經驗中受到啟發,採取游擊戰進行反對以色列的鬥爭。

    1967年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打敗了敘利亞、約旦和埃及的軍隊,中東局勢由此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在這次戰爭中,以色列攫取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東耶路撒冷。這些地方自此成了以色列的佔領區。

    1968年,一隊法塔赫的主要成員在約旦卡瑪拉的戰鬥中打敗以色列,迫使其撤退。這使法塔赫在一夜之間成了英雄。成千上萬的巴勒斯坦人紛紛加入到法塔赫運動中來。

    由於得到巴勒斯坦人的支持,法塔赫取得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的控制權。巴解組織是在早幾年前由阿拉伯各政府建立起來的組織。法塔赫是其中的組成部份。

    巴解組織的基地是在約旦,約旦70%的居民是巴勒斯坦人。約旦統治者哈桑國王很擔心權力落到巴解組織手中,在1970年9月對巴勒斯坦發動一次全力以赴的攻擊,殺死了好幾千巴勒斯坦人。這就是著名的「黑色九月」。

    巴解組織從這次失敗中醒悟過來,便從約旦轉移到黎巴嫩新基地來。但已經被削弱了的巴解組織現在祇好依靠這個或那個阿拉伯國家政權,而不再對它們擺出任何挑戰的姿態;不再追求整個巴勒斯坦的解放,而祇是同以色列和它的支持者美國去討論建立一個「小國家」的問題。

    1982年,當時任以色列國防部長的沙龍帶領軍隊入侵黎巴嫩,在沙帕拉和薩梯拉難民營殺害2000名巴勒斯坦人。阿拉法特和他的部隊決定離開黎巴嫩,踏上流亡突尼斯的旅途。巴勒斯坦解放運動的熱度也就降到了最低點。

    但在佔領區內發生的事件卻把鬥爭又推回到國際政治的中心來。

            起義運動

    以色列在佔領區殘暴地壓迫巴勒斯坦人。對此,抵抗運動在1987年末忿然舉行了第一次起義,或叫「Intifata」。全世界都看到了巴勒斯坦的青年,用石塊襲擊用美國最新武器武裝起來的以色列士兵的圖片。新一代的積極份子就這樣在整個佔領區出現了。

    起義運動者最終迫使以色列和美國同巴解組織進行談判。在1993年,阿拉法特簽署了奧斯陸「和平協議」。

    這個協議承諾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建立一個友好國家。評論家們把這個協議看成是巴勒斯坦人為建立自己的家園和中東危機獲得解決的令人滿意的結果。

           希望破滅了

    阿拉法特同以色列領導人西蒙.佩雷斯和爾扎克.拉賓一同獲得1994年諾貝爾和平獎。阿拉法特回到加沙地帶,受到大批歡樂的群眾歡迎。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也就在這一年成立。但,大多數群眾的希望是破滅了。奧斯陸「和平協議」是加強,而不是結束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民的統治。這個協議祇允許巴勒斯坦權力機構控制約旦河西岸土地的17%,和加沙地帶的60%。協議的區域劃分也沒搞成。以色列仍然控制著地區的各條通道。以色列在佔領區的種種決定依然保留著。500萬巴勒斯坦難民沒有一個能夠回到他們在以色列的合法的家中。這就是經過長期鬥爭,而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想要但沒有得到的結果。為此,阿拉法特在巴勒斯坦人當中喪失了大部份的聲譽。

    作為協議的一個結果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雖然允許人民有些少的民主,但它的3萬名警察對任何一個批評阿拉法特的人,唯一的就是鎮壓。在阿拉法特的統治下,祇有少數人富起來了,而大多數人仍然在難民營中受苦。

    當和平陷於絕境,哈馬斯在群眾中的聲望便升起來,而阿拉法特則失去他的基礎。

    現實的情況是:要求反對愈來愈嚴重的貧困,普通老百姓的情況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這些迫使阿拉法特在2000年拒絕了美國和以色列領導人提出的新協議。這樣,在2000年9月,當沙龍挑釁性地去訪問在耶路撒冷的伊斯蘭教最神聖的阿克薩清真寺,巴勒斯坦人民爆發了新的起義之時,阿拉法特支持起義,這使他得以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以色列攻擊阿拉法特,使他重獲巴勒斯坦人的某些信任。但這並不表明阿拉法特的政治生命還沒有完結。

    在這位反對以色列的英雄領導人的肖像旁邊,將來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肖像。

    阿拉法特在群眾要求進行根本改革的願望和阿拉伯統治者與西方國家的壓力之間,將會再次搞調和。

(蔚然摘譯自2002年4月26日《社會主義工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