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反恐戰爭」質疑    蒂松

 


    有600名以上的美國特種部隊駐紮在菲律賓的中、南部,特別是棉蘭佬島三寶顏附近的巴西蘭島上。很明顯,美國這支部隊是為了培訓菲律賓的武裝力量去同阿布沙耶夫作戰,菲律賓政府稱這是當地的暴徒集團,與本‧拉登的「基地」組織有關。布殊政府把這種最新的軍隊部署描述為在阿富汗取得戰役勝利之後反恐戰爭的第二階段。近來,布殊政府又說這是軍事干預也門的樣版,因為美國武裝力量只需對當地軍隊加以培訓或提供技術援助,而無需捲入到實際戰鬥中去。

    分析家們對局勢的進一步分析,揭示出布殊政府和菲律賓阿羅約政府的真正政治動機,決不是單純地為了同阿布沙耶夫作戰。眾所周知,這已不是第一次美國軍事力量在棉蘭佬區與穆斯林菲律賓人或摩洛族作戰,美國在棉蘭佬區為反對摩洛族建立摩洛省,已打了一場持續很久的綏靖戰。美國使用一級兵力、欺騙手法以及分而治之戰略去反對設備極差的敵手,數以千計摩洛族遭到集體屠殺,一大批摩洛人被遷徙出去了。

    阿布沙耶夫為什麼會引起這個超級大國的興趣呢?軍方認為阿布沙耶夫只不過是一群土匪,他們進行搶劫、拐騙或其他形式的海盜行為。棉蘭佬地區,像許多東南亞地區一樣,這種「海盜」行為已有很長歷史,可以追溯到16-17世紀西班殖民時期。而摩洛族也並不相信阿布沙耶夫,也沒有給予支持,因此在菲律賓軍事打擊下,人數已從三年前的600人下降到目前的60人了。實際上,菲律賓這支軍隊,是作為打擊起義的摩洛族伊斯蘭解放陣線建立起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6月,菲律賓部隊掃盪了阿布沙耶夫的整個領導層,約有35名阿布沙耶夫成員及他們的人質,被政府軍包圍在巴西蘭島拉米坦市的一家醫院和一所教堂內,經過激烈戰鬥,至少有12名士兵和平民被殺害。

    後來,阿布沙耶夫領導利用政府軍內部危機,帶著大多數人質,從醫院後門逃跑了,人質中包括有加利福尼亞州的素貝洛和堪薩斯州的伯納奴。據報道,當阿布沙耶夫叛軍撤退時,在戰鬥間隙期釋放了百萬富翁建築業巨頭羅梅亞等三人,羅梅亞為此支付贖金50萬美元。曾經做過人質的拉來坦市教會牧師西里洛證實:阿布沙耶夫叛軍、政府軍官員與巴西蘭首長之間瓜分了這批贖金。當地人民對此並不懷疑,並且進一步證實了這三者之間的相互勾結。

    阿羅約政府掌權之後,本應對此事件進行調查,但它壓住了,因為阿羅約上台是得到軍方支持的。阿羅約總統對此深表感激。根據菲律賓現有實力,是完全有能力消滅阿布沙耶夫集團,但這個集團的存在,有利於菲律賓的政治和軍事建設,終於成了阿羅約政府和軍方的搖錢樹。阿羅約總統給美國提供軍事基地,接受布殊政府一億美元新的軍事援助。

    布殊政府參加巴西蘭島上戰爭有其自己動機。它可以向國際社會表明,反恐戰爭已經擴大了,並在新的陣地上取得勝利。然而,戰爭擴大的危機在於:可觸發起同鄰近的摩洛哥伊斯蘭解放陣線的衝突。國際人權組織已經指控美國濫用人權,把反摩洛族鬥爭升級了。

    與菲律賓軍方採取聯合軍事行動會給美國以機會,加強它在東南亞的防禦作用。並允許美國軍隊能在阿拉伯海灣和美國西海岸之間進行有效的部署。

    美國武裝力量在菲律賓出現時,曾遭到民族主義集團的反抗。前參議員坦納達提出警告說:菲律賓政府關於邀請美國部隊的理由,前後說法不一貫,缺乏透明度,到底美國部隊是來參加聯合演習,或直接參加戰鬥呢?美軍直接參加戰鬥是違反憲法的,也是違反防禦條約的規定的。

    東南亞國家不少分析家向布殊政府提出質疑,因為布殊政府曾聲稱,該地區的恐怖主義組織是與「基地」組織有直接聯繫的。分析家認為東南亞國家的人民運動正在不斷壯大,有的是伊斯蘭精神鼓舞下,如在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部份是民族集團要求自決權,如印度尼西亞,其中大多數都是貧困民族的起義運動。所有這些都不能稱為國際恐怖主義網絡的一部份。然而該地區的一些政府利用反恐戰爭作為借口,事實上是為了鎮壓他們的政治反對派。

    概括起來一句話,要摧毀阿布沙耶夫海盜集團,菲律賓並不需要美國軍事勢力的直接參與。他們來到菲律賓只是為阿羅約政府和軍方所用,進一步地實行他們的政治目標。布殊總統也同樣利用阿布沙耶夫集團擴大它在東南亞的反恐戰爭以確保美國在這個地區的軍事佔領。

(蕭明節譯自《退伍軍人》第32卷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