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問責制為誰設?

                         微波

 


    董建華為了加強其領導班子能力、挽救其日益下跌的民望,急急忙忙推出高官問責制。儘管官方宣稱這是香港歷史上最重要的政制改革,立法會議員不夠時間去翻閱、研究政府所提交的資料,儘管這樣重要的機制改建沒有普遍徵詢全港市民的意見,立法會的蓋章機器還是如命地依時完工,使得新班子能趕在7月1日國家主席來港為特首及這班高官加冠。

    這批由董建華挑揀任命而組成的權力班子,只對他一人負責,而不必對全港市民和立法局負責,市民和立法局也不能制衡它。它吸納了立法會兩大黨(民建聯和自由黨)的黨魁及工聯會領袖擔任行政會議成員及局長,使得他們在立法會內更馴順地支持特首及其提出的政策和法案(特別是京官催促制定的基本法第23條立法),與那些跟隨北京的議員構成了立法會的穩定多數票,其他的不同意見議員無法加以制衡。這就把行政、立法等大權集中於特首一人手裡,形成更不開放、更不開明、更不民主的政治制度。政府將來的施政錯誤過失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及損失(有如回歸5年內所造成的),都要由香港市民承擔。

    民建聯(加上它所領導的工聯會力量)早已不諱言它要發展成為香港特區的執政黨,這也是中共和北京中央政府的願望,以便更忠誠地執行它們的意旨和政策。今天這兩個領袖的入閣,就是具體達成這個願望的第一步。不過,它們至今的發展是得助於以爭取基層利益作為標榜,而它擁有非常豐裕的物質資源也使它能夠多做些基層福利的工作,因而較多地吸收到會員。在入閣後,如果它與政府及上層社會親密合作得太露骨,日益背離低下層市民的利益,則後者勢將會拋棄它,以至反對它。德國綠黨的政壇起落就是一個新例子:它在98年大選中取得47個議席,與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但卻不能影響其環保等政策,反而要為政府的施政失誤負上責任,因而引起其支持者不滿,所得支持票大跌。據報道,《明報》對於鄭耀棠接受加入行會的邀請,工聯會內部「存有意見」。這表示它內部是有不同的、甚至反對的意見的。入閣後的邏輯發展將可能會擴大它內部的歧見,加闊它與其支持者及市民之間的距離,因為他們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夠分辨是非曲直,就好像上述德國人民對綠黨的看法一樣。

    高官問責制的主要官員,必須由全港選民民主選出;而且,決不應該是對特首負責,而必須是對全港市民負責的。特首本人特別必須這樣。反對把行政、立法等大權集中於他一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