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與再就業形勢嚴重

                         張開

 


      下崗失業人數不斷飆升

    中國實行全面走向資本主義道路後,企業以利潤掛帥,盡量裁員增收,下崗失業職工原本已不斷增加;在加入世貿後,價廉物美的外國工農業產品將大量湧入,衝擊中國的工、農、副業,企業要加劇調整,破產、兼併、重組等行為更加頻繁,導致國企和弱質產業的就業崗位更加大量減少,下崗失業工人大量增加;此外,9.11事件後,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逐步顯現,中國出口貿易遇到很大困難,也將對中國就業更加造成不利影響。因此,下崗失業工人人數,在可見將來許多年內,勢必大大飆升,成為中國當前和今後許多年內最為嚴重的經濟、政治上困難問題。

    面對著當前這種嚴峻形勢,中國官方被迫逐步升級地宣佈更多的下崗失業人數,和更高的城鎮登記失業率。但宣佈的有關數字,卻大有不同:

    一方面,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今年3月上旬向全國人大會議報告,到01年年底,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失業人員和國企下崗職工總量為1200萬人左右,其中下崗職工總數為515萬人,登記失業人數為685萬。而據權威部門預測,到2002年末,上述兩者總數將增至1400萬人左右,其中,城鎮登記失業率將上升到4.5%左右,失業人數比01年末將增加2百萬人。(1)

    另一方面,今年4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中國的勞動和社會保障狀況》(以下簡稱《白皮書》)則宣稱:「1998年至2001年,中國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累計有2550多萬人,其中1680多萬人實現了再就業。」這應該是顯示,還有870萬人左右沒有再就業而在「下崗」中。這與曾培炎不到兩個月前向全國人大報告的515萬下崗人數相差很大。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王東進在上述白皮書公佈的同時公開承認:中國正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數量出現了一個未預測到的高峰。未來幾年,中國每年有1200萬到1300萬的人口進入就業市場,即使中國保持目前的經濟增長速度7%,每年也只能新增8百萬個工作機會,即每年新增失業人口有4至5百萬,至2005年底會再增加2千萬失業軍。(這也與上述的今年底將新增2百萬個失業人數相差很多!)

    中國社會科學院最新出版的《中國人口與勞動問題報告》綠皮書,就中國入世對中國就業形勢的影響指出:從近期看,將使城鎮失業人員額外增加3百到4百萬人,失業率因此將攀升兩個百分點。入世對中國傳統行業帶來衝擊,打破原來就業格局,導致就業矛盾尖銳化。按行業分析,其中農業所受衝擊最大,就業量大約減少1千萬人,即意味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2)儘管該報告估計,長遠來看,入世會增加2至3百萬個工作機會,但這是許多年以後的事,而在近期內,入世卻加劇了失業的嚴重性。

    官方數字顯示,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在今年3月底已遠高於年初水平攀升至3.7%,但中國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估計,實際的城鎮失業率會徘徊在5%至6%之間(3)。不少學者更估計會高達20%。而隨著入世的不利影響日益顯現,即使是官方的城鎮失業率也將日益升高。

    失業危機日趨惡化,中國當局如不急謀對策,解決下崗失業工人的當前生活困難,則他們在走投無路、求助無門的時候,便會集體起來爭取其應有權益,要繼續享有過去的福利、追討拖欠的遣散費、退休金,要有生存權、工作權……,像今年3月間各地工潮湧起那樣。這種行動繼續擴大、惡化,勢將影響社會的穩定,從而威脅到中共的統治地位。

    因此,中共不得不重視這個問題,而提出應付辦法。其中首要的是宣佈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採取各種措施,促進就業。有關的措施包括:引導有利於增加就業機會的產業和企業的發展,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特別是就業容量比較大的服務性企業和中小企業,實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

      靈活就業的困難和問題

    關於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課題組發表了文章(題為《靈活就業:解決再就業問題的重要途徑》)(4),大力提倡這種涵蓋領域很廣的途徑,指出它第一類是在小型企業和家庭作坊的就業,如臨時工、季節工、承包工、勞務工、小時工、派遣工等;第二類是半日性、階段性、兼職性的、推銷員等;第三類是自僱型、自主性的就業。但它跟著即詳細列舉出它們目前存在的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有:

    一、開辦小型企業和從事個體經營,面臨著不利的政策環境。例如,它們很難得到貸款,難以得到稅收政策方面的照顧和優惠,各地雖有優惠政策規定,但落實情況普遍不好;而且缺乏經營場所,容易招致城市管理部門取締和禁止,又缺乏市場信息、諮詢等體系服務的幫助;

    二、現行社會保障制度與促進靈活就業發展的要求嚴重不相適應,從事的人員普遍沒有社會保險,留下了嚴重的社會隱患;

    三、靈活就業者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成為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工資報酬低於法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拖欠、剋扣工資情況嚴重,工作超時,且無加班費,勞動和安全衛生條件惡劣,隨意被僱主解僱,等等。

    這些困難和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就將會大大影響靈活就業的發展,減低這條吸納下崗失業者的渠道的作用,從而使中共要擴大就業的計劃遭到打擊。

    原有受保障的權益大遭削減

    在下崗失業人數日益大增的近期內,國家和原有企業本應負有無可推卸的責任,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工作的問題;但前述的《白皮書》,在洋洋灑灑地列舉出這樣那樣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同時,卻對下崗失業工人的再就業採取推卸責任的態度說:「中國政府實行『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鼓勵勞動者通過公平競爭獲得就業崗位、支持用人單位自主決定用人的數量和質量,並採取多種措施促進市場導向就業機制的形成。」這就是說:勞動者要自行解決就業問題,在現時「僧多粥少」的激烈競爭中,被迫要接受被壓低的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用人單位在追逐利潤導向下有權如何僱用或解僱職工。這樣的機制完全有利於用人單位而不利於勞動者,與改革開放以前勞動者權益所受到的保障大為不同。

    現在的改革是:工人被「下崗」失業後,原來的國有企業便不必對他們負責提供起碼的生活保障和福利,而把他們推向社會,先由再就業服務中心發給最長可領取3年的基本生活費(數額低於最低工資標準);3年期滿仍未再就業的,可領取更低數字的失業救濟金;期滿仍未就業的,可申請領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這樣,最長經過5年之後,下崗工人便被降為一般失業者和城鎮貧民一樣,由地方政府負責發給最低的生活費。這是《白皮書》所列明的對下崗失業工人的「社會保障」辦法。而社會保障基金的來源之一,是出售國有企業所獲的資金,以及國家財政的投入等,但出售國企所得的資金卻是很不穩定的。

    與過去由國有企業全部支付職工醫療費用不同的,《白皮書》列出的醫療保險制度,是要由用人單位和參保職工分別供款,用人單位所繳交的一部份和參保職工繳交的劃入個人賬戶,分別承擔不同的醫療費用,前者主要用於支付住院和部份慢性病門診治療的費用(設有最高支付限額,意味著超額的須由個人負責);個人賬戶主要用於支付一般門診費用。由於改革後醫療費用劇增,以致許多城鎮病患者無法支付高昂的費用,而得不到有效的醫治(農村的病患者則連這種基本的醫療保險福利也沒有)。

    ×××  ×××  ×××

    總括以上所述可見,中國工人階級既大量受到下崗失業之苦,想再就業又很難,過去的免費享有的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福利制度更被「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所大大取消了。這些是導致工人日益不滿和起來抗爭以爭取其應有權益的主要原因。(關於工人這些抗爭,請參看《十月評論》刊出的有關文章。)有理由相信,由於這些情況的繼續惡化,社會矛盾繼續尖銳化,工人以及其他勞苦大眾的抗爭行動,將會不斷爆發,最後導致大規模的群眾運動,和中共統治危機的激烈化、表面化。

 

    2002年6月15日

註釋:

1)02年3月5日《文匯報》報道。

2)5月24日《星島日報》報道。

3)6月5日《星島日報》報道。

4)見5月23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