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委選舉結果的意義和影響

                         軍行

 


    12月1日,台灣舉行立委、縣市長選舉,台灣人民可以自由地投參選者的票,比之大陸同胞半個世紀以來被剝奪了這種選舉權、被選舉權,是很大的進步。但這仍然是資產階級民主,參選政黨如果財雄勢大,花得起浩大的競選費用(包括請客、送禮甚至買票等等),動員得了龐大的人力助選,那就會勝券大增;反之,工人、農民等勞苦大眾,缺乏了這些條件,又無有力的組織,便會無法參選,更難以獲勝。因此,多年來每次台灣的選舉,只見到傳媒報道各大資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的政黨在角逐、決勝,卻不見有報道代表工、農大眾利益的政治組織參選消息。

    這次的選舉也是如此。選舉結果,是幾個台灣黨派的席位重新此消彼長,這種變化將對今後的台灣政局產生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給人以又一次的啟示,因此,值得加以關注和評析。

         選舉的重大結果

    一是民進黨躍升為立法院內的第一大黨,從原有的67議席增加到87席,高於其他政黨(雖然在縣、市長方面從原有的12人縮減為9人,但其影響仍比不上立委增加的重要)。這是民進黨繼去年從國民黨手中奪得總統職位而執政之後的又一次大勝,使它能在立法院內握有組閣權;如果它加上「台灣團結聯盟」所得的13席(原為1席),並拉攏到新一屆國民黨本土籍和其他無黨籍立委的10多席,便可構成立院的多數,掌握到台灣的行政、立法權力,不再像1年半來時常受制於立院內國民黨佔多數的阻撓。由此可見這次勝利對民進黨的重要意義。雖然,在民進黨近年執政期間,台灣經濟大幅下滑,失業人數飆升,民間怨氣大增,這本來很不利於民進黨的;陳水扁在選前提出組成「國家安全聯盟」,就是反映民眾要求安定的情緒和壓力;他又在人民壓力下把「戒急用忍」政策鬆綁,進一步容許台商大量到大陸投資,同時避提「台獨」的問題,而改提「台灣人支持台灣人」的口號,再配合上它的較強大組織、動員力量和競選策略,等等,都可增加投民進黨的選票。

    二是國民黨輸得慘重,從原有立委的108席跌至68席,比它在選前預估可獲90席低得更多(儘管它在縣、市長方面增加了1人而與民進黨相同),結束了它50年來控制台灣立法院的不光彩歷史。這樣慘敗的原因是:它從大陸入台,壟斷了統治權力,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長期欺壓台人,搾取台灣的民脂民膏,加劇了台灣籍與外省籍人民之間的敵視、對立;它近年來不斷在立法院內幾乎事事都反對民進黨,加劇了台灣政、經局面的困擾不安;而且在這次選舉前全力攻擊陳水扁及民進黨,進行黨爭政治,引致許多選民的反感,更增加了陳水扁競選策略的效應。特別是國民黨內部的連續大分裂:宋楚瑜的退黨另組親民黨,李登輝被它撤銷黨籍而另組「台聯」,都大大削弱了國民黨的原有力量,拉去了大量的高層人物、黨員幹部和票源。這樣的內外交困,更使它在選戰中的得票率不斷大幅下落,成為這次的大輸家。在選後,它更會面臨繼續分裂、不少立委退黨的威脅,日益變成次要的政治勢力。

    三是宋楚瑜領導的親民黨成為大贏家,從原來的19席立委激增到46席,縣、市長也新增了2人,在立法院內處舉足輕重的地位。宋楚瑜以他任省長的「政績」本錢,運用的競選策略不同於國民黨的傾力從事「口水戰」,而強調台灣的經濟發展、政治安定,他標榜親民黨要成為忠誠的在野黨,秉持中道思維、專業問政與理性制衡,以這種策略爭取民心,更能爭得國民黨的票源,親民黨的當選立委也大都是前國民黨的要員,使國民黨大大分化(但宋楚瑜本人在競選立委席位中卻落敗)。

    四是「台聯」的崛起。如前面所述的,李登輝被國民黨撤銷黨籍後,即策劃組織「台灣團結聯盟」參選,這個黨的《兩岸政策綱領》宣稱:「台海兩岸關係的現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並存於世界」〔這是「兩國論」的變相說法——引者〕。「現狀如有任何改變,必須……透過公正、公平、公開之投票程序,經由『中華民國』人民共同決定」;同時主張「發展兩岸關係,應該遵循『台灣優先』的原則」(以上引文引自《文匯報》8月5日嚴峻的《「台聯」的「台獨」本質》一文)。在選後,李登輝又發起成立「群策會」,先後兩個組織的目的之一是分化國民黨,拉攏後者的高層人物。在群策會成立酒會上,國民黨副主席蕭萬長、王金平不理連戰的反對,竟也出席了酒會,似乎預示出國民黨可能再有分裂的跡象。

    五是新黨敗得最慘,它從原有的8席劇跌到只得1席(雖然新增了金門縣長一席)。它一向明白主張兩岸統一,與北京關係密切而良好。它這次慘敗,反映出台選民對它這項主張的排拒和疏遠。台灣不少論者都預測新黨會日趨「泡沫化」。

        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從上述的選舉結果可以看出,台灣民眾的本土化意識和訴求正日益增長,加上「去中國化」的煽動,因此,對來自大陸的「外省籍」國民黨和主張統一的新黨的支持大幅下跌,對民進黨的支持則不因其年半以來台經濟惡化而減退,反而選上它成為立院第一大黨。

    根據上述的客觀事實,幾乎所有的海外輿論和評論家都會指出:這次台灣選舉結果反映的是本土化、台獨勢力上升,這一點台灣在野黨也都承認。但與此看法相反的是:中國國務院台辦發言人張銘清,在選後第4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多次被問到如何解讀主張統一的國民黨和新黨慘敗,而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加上台灣團結聯盟的立法院席位破百。他堅持表示,這並不能代表台獨勢力的上漲、支持台獨的民意上升。……這次選舉結果也證明台灣的主流民意是在發展兩岸關係,反對台獨。」(12月6日《明報》專訊)他的答覆完全不能解答上述記者的多次提問,表明他只是閉著眼睛不看事實,只是一廂情願地自說自話,重彈黨八股舊調。

    北京當局似乎吸收了去年總統選舉時的如下教訓:在選舉時及選前以軍事威脅企圖阻嚇台灣選民不投民進黨票,結果卻適得其反,幫助了陳水扁勝選。因而在這次選舉前保持靜觀其變的態度。但儘管這樣,仍不能阻止台灣人民本土化意識的上漲、民進黨的繼續獲勝。其中原因之一,很可能與北京官員不久之前對台北赴上海人員諸多打壓有關。

    上月在上海舉行太平洋經濟合作會議,台灣派李元簇參加,但遭北京以他是「前副總統」而非經貿官員為「理由」,不許他出席(但11月28日《文匯報》報道「有1千位政商界高層人士參與」,證明也有政界人士出席,北京的「理由」是難以成立的);雖然獲准參加的台灣代表團,又遭京官禁止發言。結果他們都離開大陸而返回台灣,使台灣代表席位空懸。此外,台灣記者在記者會上向中國外長唐家璇提問時,後者以她用中共而不用中國名字,借題發揮、小題大做地斥責了一番。這幾件事都顯出北京高層對台灣的歧視、打壓,盛氣凌人,在許多台灣人民心目中難免產生反感,間接影響了主張「一國兩制」、兩岸統一的參選者選票。

    儘管張銘清如此堅稱,他同時又一次敦促民進黨應首先承認92年兩會共識,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以恢復兩岸對話。在去年陳水扁就任總統後,北京宣佈不與民進黨打交道了。在這次民進黨大勝後,張銘清提出恢復對話,似乎暗示北京當局的僵硬態度可能已有改變,在台灣政治形勢已有轉變的壓力下,難以繼續不與台灣當局「打交道」了。

    不過,最近響起的「去中國化」口號,卻意味是主張離棄、排除大陸的影響、政策,「中國」一詞似乎只代表大陸,台灣不包括在「中國」之內。這項主張如果得勢及推行,將給兩岸關係的改進蒙上不利影響。

    台灣絕大多數人民現時盼求政局安定、經濟振興,前者不想惹起對岸的干涉和軍事威脅,後者需要與大陸經濟交流合作,尤其是工商業資本家需要擴大到大陸投資、通商。

    在兩岸都入世後,大陸的門戶將進一步大開放,台灣的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也將會擴大其對大陸同胞的影響,與今後西方國家的政治影響等因素共同產生作用。在兩岸同胞相互關係日益密切、友好的推動下,最終將會達成兩岸的和平、民主統一:對這個前景是有理由樂觀的!

    2001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