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局勢的發展及其前景一瞥

                       塔邦班瓦

 


   引言

2001年1月16日,是個難忘的日子。菲律賓參議員對開啟埃斯特拉達受賄的銀行單據封包進行表決。親埃斯特拉達的11名議員投反對票,這表明他們政治生命的結束,反埃派10名議員投贊成票,表決雖然沒有通過,但他們(包括阿羅約、拉莫斯集團在內)在反腐化反賄賂運動中得到了人民支持。下文主要是環繞著對埃斯特拉達的彈劾審判而展開的。菲律賓在此時期內主要有三種勢力,親埃斯特拉達派、以阿羅約——拉莫斯集團為首的反埃派,以及要求直接民主的左翼份子、進步份子和教會勢力。教會勢力一直不受重視,但天主教會、基督教會、穆斯林聯盟都在人民政權(EDSA神廟區)起義中發揮了作用。

I.2001年1月16日前經濟、政治形勢

1.    菲律賓經濟形勢非常糟糕,披索55元兌1美元,生產者所需的材料幾乎都依靠進口,使生產陷於停頓。約有2,000戶中小企業停工關閉,直到2001年1月間,每天有200工人被解僱。

2.    通脹率和失業率達到2位數字。

3.    在這段時期內,由於經濟和政治不穩,50%外國投資撤出菲律賓。美元匯兌率升高改變了投資者的心理,他們對菲律賓經濟能力失去了信心。埃斯特拉達受賄醜聞和貿易工業部長離職,更使外國投資者信心動搖。

4.    政府的破產還表現在開支赤字的無限增加。預算赤字高達1,390億披索,而在石油產品消費稅的徵收上,向總統的親信網開一面,這都使得菲律賓經濟繼續處在亞洲經濟危機的病態狀態之中。據估計每年約有20%的國家預算落在各級政府官員的口袋中,這表明貪污腐化已泛濫成災。

5.    當彈劾總統審判日益逼近時,埃斯特拉達辯護律師正設法為他開脫,但彈劾的成功或失敗,是決定披索升值或貶值的因素。在檢舉起訴的過程中,已使得人民對彈劾總統憲法程序的最後希望逐漸減退,其中包括教會人士,工商界和相當部份基本群眾。

6.    在彈劾總統問題上,分成兩派,即親埃派與反埃派如上所述。但在反埃斯特拉達一派中,不同集團有不同的態度和不同觀點(下文將有詳細說明),這裡著重一提的是,阿羅約—拉莫斯集團的觀點是,「要求埃斯特拉達政府全面辭職」,「和平過渡到新政府」,而且「不要使局勢有利於左翼份子和進步份子」。但遺憾的是沒有充分發動相當部份的工人階級,以及未能利用統治集團的現有分裂,也未能使分裂達到最大限度。

7.    兩極化進程並不是沿著階級路線,而是沿著親埃斯特拉達統治集團與反埃斯特拉達集團展開的。很明顯,菲律賓統治集團已經明顯分裂了。但工人階級同樣分裂了。在此時期內,埃斯特拉達仍然得到軍方、警方、內閣及市民社會中的一部份夥伴的支持。但群眾對政府的支持率顯然下降了。彈劾總統的審判案所提出的大量證據,使支持他的群眾面臨困境;另一方面,反對埃斯特拉達的勢力,缺乏在職軍人支持,只有退伍軍官表示公開支持。

    看得清楚的是:此時具有決定性的群眾運動尚未充分發展起來。誰也無法知道在什麼時候,在什麼事件上會激起群眾的憤怒而使反埃斯特拉達的閘門打開。

    根據1月16日前的民意調查,埃斯特拉達比之憲法授權的阿羅約還稍得人心,埃斯特拉達的反對票佔百分之十六,而阿羅約則佔百分之四十四。

II.從參議院的彈劾審判到街頭議會

1.    2001年1月16日,參議院裡發生兩件大事:

    第一,在對埃斯特拉達彈劾審判的聽證會上,部份參議員要求開啟埃斯特拉達銀行賬戶封包,據認為賬戶中包含有總統非法收入高達33億菲律賓披索,在投票決定開啟封包時,參議院主席阿基利諾.皮門特爾(Aquilino Pimentel)也是投贊成票的,但在投票未通過後,他便辭去了參議院主席之職。

    第二,開啟封包應由主持法官作出最後決定,這時首席法官迪維德(Divide)堅持要開啟封包,但被親埃斯特拉達的參議員們先下手為強,又失敗了。

    投票後以及參議院主席辭職之後,提出公訴的檢察官便退出了參議院。馬尼拉的人民被動員起來走向EDSA神廟,表達他們對參議院彈劾審判失敗的憤怒。

    就在1月16日當天晚上,菲律賓人民對民主體制、國會失去了信心,他們開始要強化街頭議會了。有人稱此為「群氓的文明統治」,有人則稱此為純粹的民主體制。

2.    顯然,有利的時機已展現在有組織的力量面前,但誰也沒有足夠準備利用這樣的時機。成千上萬群眾(甚至超過百萬人)以1月16日到1月26日齊集到EDSA神廟,那時埃斯特拉達已離開總統府了。

    根據現實估計,參加EDSA神廟和平起義的人中僅百分之一是有組織性的,而百分之九十九是自發性的。這種形勢已經說明了幾個現實問題:

(a)  左派及進步份子並沒有克服他們之間分歧;

(b)  反埃斯特拉達的統治集團起到了作用並縮小他們與左派之間分歧,但左派卻沒有利用統治集團之間的分裂。

(c)  左派及進步政黨沒有深深地扎根在工人和城市貧民之中。因此在起義時,顯不出他們的力量;

(d)  市民社會的基層群眾顯然是分裂的,因此在放逐埃斯特拉達運動中也會彼此不協調;

(e)  埃斯特拉達認定,反對他的運動是由馬卡蒂(Makati)即菲律賓商業中心唆使起來的,這個中心是由富人組成的,而埃斯特拉達自己是得到貧民支持的,這是一場以商業中心的富人與支持埃斯特拉達的貧民之間的鬥爭,這便說明即使埃斯特拉達下台或在鬥爭過程中,一部份貧民會不惜生命來保衛他的。

3.    在反埃斯特拉達的勢力中,最有組織性的屬於兩位前總統拉莫斯集團和阿基諾集團。拉莫斯及其軍方聯繫者正在進行準備工作。副總統阿羅約是屬於拉莫斯的黨,這個黨的主要戰略是使政權從舊的統治集團和平而又有秩序地轉移到新的統治集團手中。

    但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需要解決兩大問題:

(a)  如何能爭取到菲律賓的武裝力量和全國警察部隊呢?這就需要把現役軍官爭取到人民一邊,需要退休軍官在現役的年輕軍官中做好精神說服工作,並且還要得到美國政府的認可,至少不加干涉,最好能提供各方面幫助。從EDSA神廟第一次起義中所取得的教訓就是:如果反埃斯特拉達的軍方勢力同支持他的軍方勢力發生了衝突,那就是對運動的破壞和分化。

(b)  如何加強和有效地保持人民的動員工作?

    這裡首先要處理好極左翼和進步組織的協調關係,前總統阿基諾在這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在EDSA神廟地區不但聯繫好舊有勢力,而且特別是做好教會、教會學校和媒體網絡的工作。這些有組織的團體已經成功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動員人民的工作上,其目的在於以和平方式驅逐埃斯特拉達。如果能在全國再有幾個其他城市把人民動員起來,其後果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在首都馬尼拉以外的拉莫斯集團,便意識到極左翼的進步份子的力量是比較強大的。這個集團認為處理不好這些力量,對下屆總統必將帶來更糟糕的混亂局面。

    2001年1月20日,埃斯特拉達準備通過私下談判,同拉莫斯—阿羅約集團作出讓步,他要求在他離開馬拉蒼南(Malacanang)之前給他5天時間作準備。但據可靠消息估計,這5天時間就夠埃斯特拉達重新集合他的勢力去抗擊EDSA神廟的反對派了。

    在EDSA神廟地區的各派勢力間發生一場爭論,以紅衣主教辛海綿為首的,要留在神廟區作動員工作,而左翼和進步份子則要從神廟區推到馬拉蒼南去趕走埃斯特拉達,結果是各幹各的。

    為了避免馬拉蒼南地區親埃斯特拉達和反埃斯特拉達兩派力量之間的血腥衝突,拉莫斯—德.維拉派將軍們去勸說埃斯特拉達,在左翼力量到達之前他必須離開馬拉蒼南。拉莫斯集團這一行動實際上是削弱了革命組織的勢力。

    菲律賓軍方和警方的領導人這種有組織的變節行為,簡直是難以設想的「奇蹟」。1月19日軍警領導人包括國防部長、內務部長和地方政府,把軍隊調到了EDSA神廟地區,他們便立即變成了英雄了。

    當然,這一行動只是埃斯特拉達政府垮台的最後一根稻草。早在1月16日軍隊調動時,在棉蘭老島上以及全國各地區都有報道,意思是為了實現政權和平移交,革命組織應當保持中立。

    拉莫斯集團要確保在政治領導層的變更中,武裝的革命組織不能利用這一暫時的真空期,他們的軍事行動主要是為了預防,必要時先下手為強。

    1月19日,即埃斯特拉達下台前夕,祕密談判已在拉莫斯—阿羅約與埃斯特拉達政府之間進行。政府裡新的精英集團進行祕密談判的目的,旨在使政權能從舊的與埃斯特拉達有聯繫的精英集團手中和平地移交出來。

    上述事件可使我們了解到EDSA人民政權的概念、實質以及其他許多事。它說明了左翼和進步派各自領導他們組織的原動力及其危險的傾向。

    有組織、有決心的拉莫斯集團,與組織較鬆懈的阿基諾集團都想利用左翼、進步派的不團結和力量的分散,把他們的候選人安插到新政權中去。

    副總統阿羅約並沒有強有力的支持者,她主要依靠以拉莫斯為首的黨——全國基督教民主聯盟(Lakas-NUCD)。人民起義的力量已經在3天中得到了加強,而在第四天卻被拉莫斯軍人會同軍方和警方領導在半途將其攔阻住了。

    人民起義是為了反對腐化透頂的埃斯特拉達政府的,現時卻被統治集團中的新精英份子所取代,他們要使美國深信,這是人民起義,並得到菲律賓軍方支持。取代埃斯特拉達的新政權要比舊政權有效得多,優越得多,這定會加強而不是削弱菲律賓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工程。

III.在走向未來的阿羅約政府的過渡期

1.    阿羅約總統就職後僅一個星期,她的政治家族中便出現裂痕。她與她的政黨——全國基督教民主聯盟任命一個選舉委員會,但民主聯盟推蔫的人選,只有10%曾受到阿羅約的注意。

2.    阿羅約任總統後未滿一週,國防部長O.默卡多(O.Mercardo)便提出辭職,因為他反對退休將軍、前參謀長L.阿巴迪埃(L.Abadia)出任國家安全顧問。而L.阿巴迪埃則是阿羅約總統的行政秘書長(相當於總統)德.維拉的人選。

    另一個任命是全國警察部隊總監L.門多薩(L.Mendoza),他受到參加EDSA起義人民的反對,但L.門多薩也是德.維拉的人選。

    迄今為止,上述任命的兩位將軍都沒有表示要辭職的跡象。從這些任命中可以表明,所有這些現役的或退休的將軍,都與德.維拉以及前總統拉莫斯有相互聯繫的。如果把另一項任命加上去,即國會議員S.達杜曼農(S.Datumanong)被任命為公共工程及公路部長,他又是民主聯盟在棉蘭老島上的副主席,這就十分清楚地表明拉莫斯—德.維拉集團完全控制了阿羅約的總統府。

3.    前總統阿基諾並沒有公平地分享到EDSA起義後的果實,唯有V.格奇托莉娜被任命為總統的(工商)管理部長,她是與馬卡蒂商業俱樂部有聯繫的。

    對分享不公叫得最響的是阿基諾的兄弟科朱恩庫(Cojuangco),他的集團組織「菲律賓國事委員會」(COPA)以及海軍中將埃斯皮諾薩(Espinosu)和「左派」份子波波伊.拉格曼(Popoy Lagman)等,拉格曼集團則號召新政府總辭職運動,反過來這使COPA與阿羅約分享權利之爭處於尷尬境地了。此外,科朱恩庫集團與拉莫斯集團為了任命農業部長及農業改革部長紛爭不已。由此可以看出新政府阿羅約在任命內閣部長問題上顯得軟弱無力,實際上她已成為將軍們與傳統政客們手中的人質了。

4.    教會、商界、進步份子和左派集團以及青年組織(他們中有80%是支持EDSA神廟區的起義的)對於新上任的阿羅約總統有不同的態度,不同的理解。他們密切注視著阿羅約政府的軍事化,並對她領導國家沒有遠見、沒有方向,只可能走下坡路而感到厭煩,因此他們以多種不同方式同意,EDSA人民政權第三次起義將會帶來新的局面。

    由CPP-NPA-NDF領導的各公開的群眾組織希望,新上任的阿羅約政府,在她的政治體制被內外夾攻下將會削弱下去,然而這些組織內部卻出現了紛爭,例如對EDSA第二次起義是民主革命勝利抑或統治集團的全球化計劃的勝利,將於5月間到來的選舉鬥爭是純為了宣傳目的抑或進一步去爭取鬥爭的勝利,這鬥爭會削弱統治體制抑或加強現有的統治體制,所有這些爭論將會導致這個公開群眾組織的分裂。

5.    與此同時,阿羅約總統號召醫治人民創傷和重建國家,但這一號召須同審判和懲罰埃斯特拉達及其支持者結合在一起。但遺憾的是,在號召過程中,國家又出現了分歧,以天主教主教和參議院議長阿基利諾.皮門特爾為首的一批人主張放逐埃斯特拉達,而政府內外包括一些進步的、革命的組織則主張立即起訴並審判埃斯特拉達及其支持者。

6.    阿羅約政權的過渡期,實際上是個混合體,小部份是屬於前總統阿基諾集團的勢力,例如由阿基諾親信創建的卡馬加納克公司重新返回了,這小部份勢力具有發動政變的不穩因素,而且為審判新馬科斯——即埃斯特拉達增添困難;大部份是屬前總統拉莫斯的勢力,他將推行基於資本主義全球化原則的經濟發展計劃;另一小部份是屬於埃斯特拉達所控制的勢力,企圖安插他的一批親信進入政府。

    如果阿羅約政權的軟弱性繼續存在下去,則必成為將軍們所玩弄的一場遊戲罷了。

7、  當阿羅約總統就職後最初幾天內,也曾承諾建立清廉而有效的政府,她提出優先要辦的有四件事:第一,要為人民提供有效服務;第二,繼續執行糧食安全保障項目;第三,從她的政治家族開始消滅貪污腐化;第四,確保和平、有秩序的進程。但要落實這些優先任務,遇到了重重困難。困難在於:(一)政府缺少資金,預算和財政部門無法籌集7,250億披索,而且也不能得到國會批准;(二)處於破產狀態的政府只能發給公職人員固定工資,卻不能增加工資;(三)通貨膨脹嚴重,披索繼續貶值。

    至於由阿羅約發起的和平進程,本來是可以做到的。假如她順利地完成了埃斯特拉達留下的總統任期,又能競選連任下屆總統,共計九年,在這期間內就使她與各革命組織共同商討和平談判的議事日程了。

IV.菲律賓的2004年與棉蘭老因素

1.    阿羅約總統為要鞏固她的地位,首先必須採取迅速行動,起訴並審判埃斯特拉達;要堅決使她的政府和政治家族非軍事化;要接受阿巴迪埃辭去國家安全顧問、門多薩辭去警察總監職務,要切實為人民提供基本服務而不是空談福利;要直接與各革命組織、政黨談判建立和平與秩序。

2.    距今不到5個月,就要舉行地方選舉(17,000席),參議院半數議員(12席)也要改選,這是為2004年舉行全國大選作好準備,全國各黨派各組織都要顯示它們的實力了。其中最主要的政黨有前總統埃斯特拉達的行政祕書E.安加拉(E.Angara)領導的LDP黨,有前總統的內閣大臣控制的PMP黨、阿羅約—拉莫斯集團主持的全國基督教民主聯盟(NUCD)以及埃斯特拉達的親信科朱恩庫拉控制的全國人民聯盟(NPC)等。

    阿羅約的副總統人選正在角逐中,前總統拉莫斯和阿基諾各自推荐自己的候選人,而因揭發埃斯特拉達醜聞辭去參議院主席的皮門特爾的呼聲最高。阿羅約決定挑選那一位任副總統,這將決定阿羅約政府的穩定性或不穩定性。與阿羅約的全國基督教民主聯盟緊密合作的還有其他三個小黨派。毫無疑問,埃斯特拉達陣營及其盟友也正利用他們的一切手段,要重新奪回政權。在此時期,阿羅約總統發出警告,要粉碎一切危及政府的不穩企圖。自從1月20日以來,菲律賓軍方已加強了他們的警惕性。

3.    在經濟領域內,拉莫斯集團的發展藍圖佔了優勢,阿羅約已任命拉莫斯駐瑞士達伏斯(Davos)的特派代表。這個國家的唯一優勢是人力資源,即廉價勞動力。一部份勞力輸出去,留下來的勞力將可滿足多國公司的需求。現在菲律賓的任務是向資本主義全球化開放市場,並在亞太經濟會議及東南亞經濟組織中發揮積極作用。其弱點是政府無能保護農業,從而讓進口的農產品無限制地流入到國內來,更糟的是基本工業尚未建成,而重要的工業產品只能依賴進口,因此形成了長期的貿易逆差。

4.    拉莫斯經濟發展藍圖的成與敗,要取決於棉蘭老島上各因素。棉蘭老將可發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工業,並能同文萊、印尼、馬來西亞諸國市場連接起來。棉蘭老對菲律賓2004年取得成功的有利因素,除人力外,還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棉蘭老之所以被置於內閣的戰略位置上,就是與島上的基礎設施、交通運輸以及電力工業有關。據估計棉蘭老可提供70%的農業和水產資源,幾乎100%供出口的農產品。就這層意義來說,我們便可理解保羅.多明格(Paul Dominquez)先生的作用,他被任命為農村發展的總統顧問,東南亞國家的特使,因為他是棉蘭老島出生的人,而且曾是拉莫斯總統任職期內在棉蘭老島的關鍵人物。

5.    阿羅約—拉莫斯集團為要取得2004年選舉大勝,就必須有一個政治上的穩定,才能推動經濟發展,這樣,在全國範圍內必須同CPP-NPA-NDF黨派集團進行和平談判,而在棉蘭老島必須同MILF/BIAF各政黨集團進行和平談判。但這是一個錯綜複雜的問題。對於前一政黨集團,阿羅約要解決軍事衝突的危機,而對後一政治集團,不僅要看到他們要趕走埃斯特拉達,而且還要看到這個政治集團對阿羅約—拉莫斯政權也不是放心的,一有機會他們還有可能把進攻矛頭指向現政權。除此外,存在問題還有處理俘虜的具體進程,修改1987年的憲法以利於經濟全球化,棉蘭老在形式上的獨立,建成穆斯林棉蘭老島自治區,以便與其他各州結盟,建成一個更強有力的菲律賓聯合國。所有這些都是阿羅約—拉莫斯統治集團最棘手的問題。2001年5月選舉將是阿羅約向2004年的晴雨表,而拉莫斯及其男女親信則是阿羅約在2004-2008之間政治生涯的成功或失敗的決定因素。

    (蕭明節譯自《國際觀點》2001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