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中國加入世貿的利與弊

                         張開

 


    經過15年的談判,中國對世貿其他成員國作出了最大的讓步,終於得到加入,成為這個組織的成員國了!申請成功之後,在北京官員出動宣傳機器的極力讚揚下,中國洋溢一片勝利歡騰和歌功頌德聲音。在30個月之前,筆者曾根據中美所達成的協議,以《中國加入世貿的利與害》為題,加以評論(見《十月評論》99年第2期)。現在,再讓我們根據報章所披露的具體資料,估量中國入世將會帶來的利與弊、產生的各種影響。

              利益

    香港《文匯報》在接納中國入世次日的社論中,以《中國融入世界經濟主流意義深遠》為題,大讚入世的重要意義時指出:這意味著中國在世貿這一「經濟聯合國」中,將享受成員之間多邊、穩定、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有利中國在平等公正的原則下進行國際貿易與經濟合作,合理解決貿易爭端,從而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這將極大地推動中國加快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這也意味著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國際化進程將義無反顧,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亦將跨越一切障礙。」這就表示,中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全面化已大大加速,儘管社論仍然官式地續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就具體的獲益行業來說,入世後,中國將享受在紡織品服裝貿易領域的一體化待遇,包括美、加、歐盟、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將於2005年正式取消對中國的配額限制,從中國出口的部份有關貨物毋須申請簽發許可證。這將使紡織廠可能成為最大得益者。

    其次是電子業,中國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廉價電子生產國,尤其是家庭電子產品,其運到海外市場的貨量,將隨著中國入世而大幅上升。(1)

    入世後,將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國民生產總值有所增加。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未來5至10年內,每年將增加兩個百分點(北京有兩個組織則估計為2.94個百分點)。有關的估計自然會是很樂觀的,以顯示中國入世所將獲得的好處。

    中國科學院持續發展戰略組首席科學家牛文元認為,總體來講,中國入世肯定是利大於弊,這主要體現為:將在共同的遊戲規則下,參與資源、人力資本、市場的優化配置,中國擁有的(人力)比較優勢和市場潛力,將得以發揮。未來5到10年內,將為中國提供3千萬至4千萬個就業機會。(2)

              弊害

    儘管他這樣堅信,但跟著仍然指出:入世後的陣痛也不可避免,最主要的衝擊集中在農業、國有企業和現行的產品質量標準等三個方面。(3)

    衝擊(應該是打擊)主要由於中國大幅削減進口關稅率,非常有利於海外工農業產品傾銷到中國,中國工農業產品很難與之競爭。

    國務院稅則辦公室副主任王偉表示,中國工業品關稅率的總水平,從2002年初起4年內,由現時的15.3%降到12%;70%以上的稅目稅率都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低稅率(10%)的稅目大增,達到總稅目的一半。300個信息技術產品平均稅率降到5%左右,其中100多個實行零稅率。到2005年,中國關稅稅率結構將發生顯著變化,稅率高峰將大幅度削減,稅率高於25%的稅目將比現在減少50%,稅率高於25%的稅目僅佔不到總稅目的5%;稅級之間的差別明顯趨於平緩;98%的稅目達到承諾的約束水平,稅率總水平將下降到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以下(9%至10%區間)。汽車入口關稅將在2006年7月前,由目前70%至90%一律降至25%,預料會吸引更多進口車進軍內地市場,令中國汽車業帶來更高挑戰,其中國產轎車的壓力最大。(4)

          對工農的打擊

    這種外來打擊加上內部進行改革,將使數千萬工人失去國營企業的工作。(5)而據12月10日《星島日報》報道:國家人事部人才研究所副研究員黃亨煜表示,入世後失業大軍將衝擊市場。據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報告,目前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已經達到一億二千萬人,同時,政府機構改革還將裁員約四百三十萬人。去年全國的真實失業率突破百分之九,明年失業率仍會升高。這些數字還不包括農村中的剩餘勞動力,如果考慮到入世後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許多農民將進一步失業,估計全國的失業人數將達一億七千萬人,約佔全國勞動力的百分之二十八,這一個數位是非常驚人的。

    上述的《星島日報》報道北京那些報告數字,幾乎達到令人難以相信的高度。如果是真實無誤的,那表示失業問題確已發展到空前嚴重的程度了!

    「三農」所受到的影響更大。9億多農民一直由於自然條件差,農業要靠天吃飯,生產並不穩定;以戶為單位耕作,生產力水平低,比不上西方國家農業的集體化、機械化生產,後者產量既多,使成本及售價降低,質量又較好。比如以大豆為例,進口大豆比國產大豆價格要低15%到20%,出油率要高兩個百分點,而稅率只有3%。(6)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曾培炎也承認:中國人多耕地少,加之分散經營,導致農業成本居高不下;國外質量好、價格低的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後,對中國同類農產品將形成強大的競爭壓力;此外,現行的農業管理體制存在一些弊端,削弱了中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7)

    根據中國與世貿主要成員國美國所簽訂的協議,中國是在01年1月起開始逐步調低農業關稅,中國入世後,農產品關稅調低的幅度將更加明顯。到2004年,農產品進口的平均關稅由目前的20%至30%左右,降到14.5%至15%。到2006年,部份農產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中櫚油的關稅配額將全部取消,進口關稅並將分別一律下調到9%。

    農業是中國入世後受衝擊最大的行業之一,美國農業部部長維尼曼表示,美國農民將立即享受到中國入世的好處。美國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自此將成倍增長,即每年增長20億美元(約156億港元)。(8)

    在這種影響下,農民的收入將會普遍地減少,生活更難改善,受影響的農民人數實難以估計。據《北京晚報》報道,有兩個組織進行的調查認為,入世將(為城鄉)帶來近1,200萬個就業機會(這與前面所引牛文元的估計數字少了一大半以上),農業將大約有960萬人向非農業轉移。(9)

    此外,外國觀察家相信,大批農民可能被迫由鄉村走到城市,屆時必須為他們創造新工作。這又將加重城鎮本已非常嚴重的失業問題,並增加農村的過剩勞動力及半失業的農民人數。難怪朱鎔基並不諱言,他擔憂農民在入世後的生計。

    入世後,外資金融機構可在各城市設立,經營人民幣及外匯等業務,不再受地域及服務對象的限制,開放了一向的這個禁區,使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市場活動。

    逐步開放保險市場,夠規定年資和資金的外資保險公司可以在華設立分公司或合資公司(外資股不超過50%),經營財產或人身保險、大型商業風險等業務(但港、澳、台的保險公司則未夠條件進入內地保險市場)。

    中國已廢除原有兩條禁外資涉足國內電訊市場的法例,而依照入世承諾,開放外商投資所有通訊服務業,並在年內逐漸取消傳呼及增值服務項目的地域限制。

    以上這些行業的開放,將使在中國的海外投資和吸收外資的數量大大增加,國際資本主義的勢力在中國的活動更加活躍而有力,在重要的領頭的經濟領域大起作用。

     向資本主義化更進一大步

    中共中央吸納外資購買國企股權的政策也與此相配合。

    在01年7月曾開始實施國有股減持方案,結果引發深滬股市連續暴跌,中國證監會迫於各方壓力,於今年10月宣佈暫停。這顯示原定所要減持的數量不會很少。最近朱鎔基重申今後仍要恢復減持,以之用作充實社保基金。

    為引入外資促進國有企業改組,「十五」期間,中國將選擇一批大型國企,向外資出售股份。符合條件的大型骨幹企業,還可以分期分批在境外股票市場上市。(10)這是進一步把大型骨幹國企也開放給外資購買股權。

    國有企業改革的狀況,從國務院經濟體改辦副主任邵秉仁的如下表示中可部份地看到:「企業財產組織制度和經營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據統計至99年底,國有企業按公司法改成公司制的已佔81%,國有小企業有三分之二已透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資、出售或破產等改變其經營機制。

    單一投資主體正向多元投資主體轉變:至01年6月底,境內滬深兩地的國有上市公司已經達到1,128家,其中國有股份持股的佔51.16%,即經過20年的改革已有一半左右的國有企業已轉化為由其他主體經營。(11)

    以上這許多變化或轉化到的「其他主體」,相信主要就是私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入世後這種變化會更快和更大,結果是國有制經濟在全國經濟中的比重會被降到非主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私有制經濟,儘管國家每年都投入巨額資金到國有企業的基本建設和改造方面。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官員承認,為因應入世而「變法」之後的中國經濟制度將「更加市場經濟化」。(12)這樣的「市場經濟化」顯然是資本主義性的。難怪民營(「私營」的修飾代替語)企業的老闆和專家學者,在11月底的《中國民營經濟論壇》上高興地普遍認為:中國民營經濟正在成為中國經濟主體,中國入世,民營經濟將是最大的受惠者。」「世貿組織就是市場經濟」。(13)

    在農村,中共似乎也有意推行土地所有權的私有化,「理由」是:為了改進農村的生產力,應對國際資本主義勢力的衝擊,上引的曾培炎對此提出的辦法,除了要實施「科教興農」、大力推進農業科技發展外,還包括: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推進城鎮化,深化改革;最後一點的改革是要在穩定承包關係的基礎上,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的流轉,使農民在享有土地經營權的同時,也擁有對土地轉讓、入股、抵押的權利,使土地政策更加符合生產力發展和市場化要求,為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小城鎮建設提供條件,使農民擺脫土地的朿縛,拓寬增收渠道,從體制和機制上保證農民利益的實現。(14)這似乎意味要在農村逐步推行有關土地的這些權利,走向土地所有權的私有化。如果真是這樣,則是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制度的一個大倒退。

    財產所有權公有制,是構成中國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以至將來可能達到的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條件,而實行計劃經濟和對外貿易壟斷權,則是這樣的社會的兩大主要支柱;中國如果沒有這些主要條件和支柱,則顯示她並不是這樣的過渡社會性質。今天入世後,這些條件都正在消減,而日益離開社會主義的目標(假如這些條件和目標基本上有存在於中國的話),倒退回資本主義社會了。加入世貿的最大不利,就在於此。

        人民的不滿和反對

    正因為客觀上在入世後存在或可能帶來的許多弊害,中國人民對中共這一政策措施便必然會提出不滿的、反對的意見,其中包括入世的弊害遠大於好處的意見(有如前述的筆者30個月前寫的有關文章評析所得的意見);但在官方操縱了一切傳媒的現實下,人民卻很難聽到或看到有關的反對意見。不過,中國新聞社北京11月20日電透露:「本月中旬,中國入世已塵埃落定,但圍繞入世的利弊之爭還在延續。」這反映出有關歧見依然存在和爭論激烈。

    在各級黨政幹部中,對中國應否入世及其利弊,也是有歧見以至反對意見的。這點從朱鎔基在12月9日省部級幹部的有關座談會的強調中可以看出來:「各級領導幹部必須正確認識加入世貿組織的重要意義,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決策上來。」「既不能誇大對中國的衝擊,也不能低估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看到,一些行業、企業和產品短期內受到衝擊是不可避免的。能否做到利大於弊,關鍵取決於我們的工作。」(15)

    而尤其重要的,是在入世後引起對工業、農業、社會服務業等勞動人民的打擊,造成他們失去工作崗位和謀生手段,影響其收入及生活等。他們將會被迫起來反抗,以爭取其改善生活等應有權益和就業權、生存權;他們特別需要反對世貿組織被作為帝國主義者操控、壓搾發展中國家的工具,抗議全球貧窮一體化,對抗資產階級為追逐利潤而剝削、犧牲工農大眾利益的資本主義全球一體化,而與世界各國人民到處舉行反對世貿組織的鬥爭行動相互配合,相互影響推進!

    2001年12月25日

註釋:

(1)12月11日《文匯報》報道。

(2)(3)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4)12月18日《文匯報》

(5)11月11日《文匯報》載10日路透社電。

(6)11月12日《文匯報》轉載《瞭望》文。

(7)11月19日《文匯報》。

(8)11月13日《明報》。

(9)11月14日《東方日報》。

(10)12月26日《文匯報》。

(11)11月7日《文匯報》。

(12)12月12日《明報》。

(13)12月10日《明報》。

(14)11月19日《文匯報》。

(15)12月10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