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龍——以色列精神文明的真面目

                       蔚然摘譯

 


    許多人認為,選舉沙龍為總理是以色列歷史的轉捩點,預示「和平進程」的終結。

    在阿拉伯世界,沙龍被叫做「貝魯特的屠夫」。五十年來,他參與多次屠殺事件,使巴勒斯坦人擔驚受怕,而自由以色列人則厭惡地把他視為魔鬼的化身。

    聖經啟示錄的偏見是顯而易見的。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西蒙.佩雷斯卻以此偏見宣稱以色列工黨甘心情願在沙龍領導下為「民族聯合政府」服務。佩雷斯在選舉前曾被吹捧為代替總理阿胡德.巴拉克的「左派」。他作為外交部長為沙龍的國際政策辯護。

    另一位工黨成員,前將軍賓阿明.本.阿里阿澤出任國防部長,他負責執行沙龍對佔領區的政策。據4月4日《耶路撒冷郵報》說:「本.阿里澤……打算拋開胡籮白,而使用大棒迫使巴勒斯坦人回到談判桌上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沙龍政府是以色列第一個使用不帶公文包的阿拉伯人,工黨的薩拉赫.塔里夫充任政府的部長。不祥的徵兆是屬於極右莫里德黨的將軍里哈溫.澤阿維出任旅遊部長。他的政策就是把阿拉伯人全部從以色列驅逐出去。

    這一切是不足為奇的。沙龍同以色列前總理並沒有什麼不同。他具有一副真正的以色列政治文化面孔。不管以色列和平進程中出現的這些令人深感痛苦的情況,但這清楚地表明,沙龍之獲得選舉的勝利,乃係由於他過去的值得懷疑的歷史。

    大家都記得,沙龍是以色列工人運動湧現出來的一位人物。他在半集體化的農村中成長,他早年的教父是工黨最初的領導人大衛.本.居里安和工黨總部的首腦莫舍.達揚,他的政治上的良師益友則是工黨總理依扎克.拉賓。他的政治經歷就像拉賓。他是工黨阿赫杜德.哈阿沃達派的積極份子,該派曾組成以色列前國家帕爾瑪赫突擊隊。

    早在50年代,沙龍被任命為一個軍事聯隊的首腦,擔負追捕和殺害越過邊界的巴勒斯坦人。在臭名昭著的101聯隊的業績中,有對約旦奇比亞的突然襲擊,使70個家庭被炸毀,還在熟睡中的老百姓全部死於非命。在沙龍的指揮下,聯隊對約旦和埃及進行過多次突然襲擊,其野蠻殘暴使人感到可惡可憎。

    在1970-71年間,他對平定加沙難民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聯隊硬是用推土機把許多民房鏟平為坦克開路,並開展一場屠殺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成員的戰爭,使不計其數的巴勒斯坦人死於非命,就是他的業績。

    他被撤銷參謀部長首腦的職務後進入政界,起先充當過贊同和巴勒斯坦人、及建立巴勒斯坦國的支持者進行協商的角色。但,對沙龍來說,這個巴勒斯坦國並不在巴勒斯坦地區。正如所說:「約旦就是巴勒斯坦」。在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他的戰略目的就是把巴勒斯坦人從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地區趕出去,並推倒哈舍米特政權,而代之以一個百依百順的巴勒斯坦國。

    1975年,他參加競選不久,便離開國會,被任命為當時的國防部長拉賓的特別顧問。1981年,梅納赫姆.貝根任命沙龍為國防部長,曾引起一場爭論,他的一位助手說過:「在沙龍未曾擔任參謀部首腦時,我就說,不讓他當參謀長,就得讓他當國防部長。現在我要說,不讓他當國防部長,就得讓他當總理。」

    1982年黎巴嫩戰爭時期,他的行蹤詭秘。經調查,官方證實他對貝魯特的沙帕拉和薩提拉難民營許多巴勒斯坦人遭到殺害負有「間接責任」。

    以上這些事實都是以色列選民們所熟知的。他們所以要選沙龍,是表示他們對國際的主張和對巴拉克的政治謀略的蔑視。

    巴拉克選舉失敗是因為在十八個月裡,他與大部份選民疏遠了。在第一次選舉時,他獲得以色列95%巴勒斯坦公民的選票。他宣告要組成國會中一個不依靠阿拉伯人的純粹猶太人的聯盟。像早年的所有總理一樣,他要任用一個阿拉伯人為內閣大臣,他失敗了。他曾允許警察頭目在加利利(那裡多數是阿拉伯人)製造一起騷亂來反對阿拉伯人政治活動家。在此事件中,好些國會議員因揭發他而受到恐嚇。他監督過對巴勒斯坦公民的屠殺;其中14人未經調查,也不准辯護便被殺害了。在這次選舉中,他所得的阿拉伯人選票下跌到1%,這就不奇怪了。

    前所未有的對選舉的冷淡表明多數以色列猶太人同阿拉伯人一樣,拒絕在兩個戰犯中去進行選擇。

    巴拉克曾作出和平的承諾,他在1999年曾獲得競選勝利的中央區,這次也失去許多選票。他建議的所謂「讓步」,遠未能獲得巴勒斯坦人的支持,而在許多以色列人看來,卻是「讓步」得太多了。而且,他強迫許多選舉人為以色列的「正義」服兵役,這引起了反抗。譬如說,在1999年從俄國回來的猶太移民,許多人曾支持過巴拉克,卻轉而支持沙龍。但,沙龍的勝利並不祇是巴拉克失去選票的結果。

    通過競選,沙龍把自己裝扮成一個慈祥的老人,卻要加強實力地位來謀取和平。多數以色列人對衝突導致暴力行為、孤立和經濟衰退已經厭倦,他們清楚地知道,沙龍祇是個以色列的戴高樂一類的人物,當他提出巴勒斯坦人不能拒絕的建議時,說起話來是很強硬的。

    總之,人們記得,貝根右翼政府曾同埃及達成過和平,全部從西奈半島撤離,並拆除了新的定居點。但,對於沙龍來說,比之巴拉克、內塔尼阿胡或拉賓,這樣的樂觀前景,是更不可能有了。

    除非中東地區的力量平衡有了改變,以色列政府提出的任何交易條件,都是巴勒斯坦人不能夠和不願意接受的。沙龍和他的八個工黨部長們在他的密室裡可以指望用他的方式和方法繼續實施他的朋友巴拉克和拉賓的政策,而他的「約旦就是巴勒斯坦」的觀點,和旅遊部長澤阿維的「換地」援助相結合,那才是他所最為關注的。

    把沙龍視為獨一無二的惡棍,和祇把注意力集中在反對他過去的戰犯歷史,那是不夠的。沙龍的地位,是過去52年來以色列的所作所為邏輯發展的結果。這才是衝突的緣由,而不是現領導人的個性使然。

    (蔚然摘譯自《社會主義展望》2001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