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臣戰爭——俄聯盟民族問題的後遺症

                        索納特

 


    俄羅斯在車臣所進行的戰爭,是前蘇聯留下來的後遺症。前蘇聯事實上早已成了各民族的典型牢房。

    前蘇聯共有14個加盟共和國,享有獨立、自主乃至分離權。另有20個自治共和國,卻沒有享受這些權利。

    在斯大林統治時代,蘇聯加盟共和國享有的所謂權利,只不過是令人作嘔的笑話而已。蘇聯解體後,便發生了戲劇性變化。烏克蘭加盟共和國,為了奪取波羅的海艦隊佔有權,大多數選民投票贊成獨立,結果導致其他13個加盟共和國也獲得了獨立,新建的俄羅斯聯盟通稱為獨立體(CIS),並由俄羅斯控制,實際上是個鬆弛不穩定的組織。

    《社會主義展望》堅決支持各共和國的分離權,支持由他們自己以民主方式作出的最後決定。我們認為除此方式外,沒有任何其他選擇了。

    自治共和國中唯一不願併入俄聯盟的是車臣共和國。

    1991年5月政變失敗後,蘇聯解體了。格魯茲尼的最高蘇維埃,受到襲擊,杜達耶夫掌握了政權。印古什原是車臣自治共和國的部份,但沒有捲入這次事變,結果脫離車臣,仍然留在俄聯盟內。

    杜達耶夫本人是個性狂熱的前蘇聯空軍將領,他指揮著駐紮在愛沙尼亞的前蘇聯核轟炸機部隊,這就暴露了車臣民族運動的弱點。杜達耶夫這個人物是蘇維埃制度的產物,他在干預阿富汗戰爭中作出卓越戰績,很快便成為車臣民族運動的領袖。

    另一個人物卡斯布拉托夫,是車臣派駐俄羅斯議會中的代言人,他不久後成為杜達耶夫政權的反對者,宣佈車臣獨立失效,並將車臣視為無法接受的叛離國家,因此,設法要盡快撤掉杜達耶夫。

    車臣為什麼不同於其他自治共和國呢?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因素。車臣曾受到過斯大林統治時代蘇聯政府的殘酷壓迫,其殘酷程度不減於沙皇時代,甚至更激烈。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蘇聯曾發動一次車臣族大屠殺事件。到了1944年,整個車臣民族中近50萬人,連同印古什族,在斯大林發出通知幾小時內,便用卡車和運貨馬車被遣送到哈薩克斯坦,他們留在那裡過著非人的生活,直到1957年,赫魯曉夫上台時才使他們恢復原狀,但在此期間,死亡人數高達四分之一(即25萬人)。遭到同樣命運的不僅只有車臣族,北高加索的共和國如卡爾梅克、巴爾卡爾、卡拉恰伊等民族也用同樣方式被遣送出去,但車臣人的被流放,作為整個少數民族來說,所得到的待遇是當時該地區內最殘暴手段體現。經過人口流放後的車臣不再存在了,其領土被其他共和國所瓜分。

    車臣族受歧視,一直繼續到二次大戰後的蘇維埃時期,特別是在就業和享受高等教育權利方面更受歧視。格魯茲尼市內,凡需要高技術的專業工作,大部份高級公寓、黨機關的職位,全被俄羅斯人佔據了,而俄羅斯人僅佔人口的三分之一。

    俄羅斯最早發起結束車臣叛亂戰爭,以失敗告終。這是因為俄羅斯的愚蠢及其低估任務的艱巨性。

    從1991到1994年,在杜達耶夫統治下的車臣,像俄羅斯本土一樣,社會不穩定,黑手黨橫行。1992年10月,車臣舉行總統競選,杜達耶夫贏得85%選民投票率。一個月後,宣佈脫離莫斯科而獨立。從政治上來說,車臣已經宣佈獨立,實際上是名存實無,車臣既沒有邊界控制權,不能簽發護照,連杜達耶夫出國訪問時,持的仍是俄羅斯護照。

    莫斯科對車臣實施貿易禁運,但仍繼續購買車臣的原油,多數油是車臣人依賴俄羅斯鋪設的油管生產的。而格魯茲尼的足球隊要以俄羅斯足球聯盟名義才享有比賽權。

    車臣在蘇聯解體後建立起來的政府,同所有其他前自治共和國一樣,是由前蘇維埃官僚轉變為民族主義者和穆斯林分子組成的政權。但車臣的獨立並沒有得到北高加索其他自治共和國支持,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主要是其他自治共和國政府一開始便推行親莫斯科政策,此外還有人口比例因素,因為唯有車臣族是佔車臣自治共和國人口中的多數。

    1994年底,俄羅斯全面侵犯車臣時,杜達耶夫的政權已經開始蛻化,聲望日益下降,車臣四分五裂了。當葉利欽看到還存有一個分裂的國家時,當然感到很不耐煩。那時俄羅斯總統選舉臨近,葉利欽只有在10%俄國人的眼中是享有威望的。那時極端民族主義者,善於蠱惑人心的齊里諾夫斯基正躣躍欲試地要奪取他的寶座。他揚言道,誰能解決車臣「問題」,誰就是下一屆俄羅斯的總統。

    當然也還存在著地緣政治經濟因素。儘管格魯茲尼油田將耗盡,而煉油廠設備也已陳舊,但格魯茲尼仍然是有戰略上的重要性,從裡海岸的巴庫通向黑海邊的諾夫羅斯克的天然氣油管,都須經過格魯茲尼,而且黑海新油田的開闢,也只有經過這條通道,其原油的成本是最便宜的。

    1994年2月,卡斯布拉托夫回到車臣,建議杜達耶夫與葉利欽舉行談判,但因暗殺杜達耶夫事件而使會談擱淺。同年夏天,俄羅斯首次發動攻擊格魯茲尼時,也因反杜達耶夫政變不成而失敗。後來葉利欽周圍主張強硬路線的一派控制了克里姆林宮,於是全面出擊的戰爭終於在十一月間爆發了。

    先是,格魯茲尼落在俄軍手中,然後被車臣人奪回,最終,俄軍遭到慘敗。誰能設想人口不到100萬的車臣組成的特種部隊擊敗了1億5千萬人口的俄聯盟部隊。這一事件更加深化了俄國內部脆弱不堪的政治形勢的複雜性,更使俄軍存在的士氣敗落雪上加霜。

    車臣戰勝俄軍之後不久,儘管內部情勢比先前更加支離破碎,但仍然是個自由貿易區,大部份非法的產品不斷地運往俄聯盟。

    1999年俄軍第二次入侵車臣開始了,這恰是在北約組織發動巴爾幹戰爭之後。此時的政治形勢已不同于1944年了。發動新戰爭的原因,既有與1944年時相同的,但也有不同的。以下便是主要因素:

    ‧發動車臣新戰爭,就是為對抗北約的巴爾幹之戰,北約組織的向東擴張,激怒了葉利欽,而在車臣的初戰失敗,莫斯科感到是個奇恥大辱。

    ‧為了重振俄軍士氣和提高進攻能力。1994年,俄軍將領反對入侵車臣,1999年他們則全部支持。

    ‧葉利欽力圖煽起愛國沙文主義,自從蘇聯解體後,沙文主義已經減弱了,而在車臣的失敗,打擊特別慘重。而現在,葉利欽急需恢復俄羅斯的光榮。

    ‧反車臣同時也針對其他自治共和國。給各國以警告,「你們不得鬧獨立」。

    ‧如同1994年一樣,發動戰爭,部份是為了內部政治經濟原因。至少可以轉移人們的注意力。

    ‧葉利欽為了確保他提名的普京在今年3月總統選舉中的勝利。但目前看來形勢不一定有利於普京。據報道,前線的俄軍死亡人數不斷增加。奪取格魯茲尼所需時間,遠遠超過莫斯科的預計,而目前戰鬥仍未結束。這場戰爭有可能拖延一些時間,俄羅斯內外的反響迄今無法肯定。

    (蕭明譯)